首先我想表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泰然接受自己的情绪,把它视为正常。比如不必为了别人的拒绝而感到羞耻,不必因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自己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我们要相信的是,这些感觉和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允许他们适时适地的存在,并慢慢缓解出来。这样做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多了,也就是我们要先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如何更好地对情绪负责。第二就是要寻找原因。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情绪)?为什么生气?为什么难过?为什么觉得挫折无助?……找出引发情绪的原因才能知道这样的反应是否正常,也才能对症下药。第三是你需要知道的是,人体是有周期性的生理规律的,情绪也一样。它不会始终出于亢奋状态,也不会一直停留在情绪低谷。它们跟我们身体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也就说我们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状况,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等都能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接纳它,唯有如此。
其实有情绪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发脾气也很正常。重点在于,当我们与负面情绪同在时,能不能反省自己?以后遇到类似状况时能否处理的更好?当负面情绪临在的时候,不去压抑他,因为压抑、逃避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不能使心智得到成长。允许自己发脾气,允许自己释放负面的情绪,温柔的对待自己,与当下的那个负面情绪同在。最终会穿越负面的情绪,让负面情绪从身体里流走。如此,便使自己回到了自如的状态中。诚实的面对自己,直面自己的缺点。在人际交往中充分考虑他人的感受。照顾好自己的情绪,进而照顾好他人的情绪。我们人的一生无疑会犯很多错误,恰恰也正是在这些错误中,我们不断反省,不断改进,最终获得了成长。
老实说,这是一个应该用一本书去阐述的话题。我就说两点:放弃那些「我必须」、「别人必须」、「这个世界必须」的信念。「我必须让别人喜欢我」、「这世界必须是公平的」、「他人必须友好」,甚至连「我必须随时随地都情绪良好」都是错误的信念。学会ABCDE技巧,在坏事(adversity)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belief),结果(consequence)是什么,然后反驳(dispute)这个想法,最后激发(Energize)自己的良好情绪。具体到我自己,我每天都会找一个自己的坏情绪或者自己担心的事情,然后思考是这背后的信念是什么,我是否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等,从而改变自己对这件坏事情的认知。
不去在乎!不去在乎你就没有愤怒、担心、焦虑......但是带来的后果就是你可能也不会被别人在乎了,题主想要的结果可能并不是这样。小时候人人都想要那个奖品,但唯独我不想要,因为想要而要不到会伤心,不去想要就不会伤心,得到了奖品反而会成为一个惊喜。但是我的满不在乎激怒了周围非常多的人,因为需要你表现出遗憾、同情、愤怒这些的情况下你表现出了无动于衷,题主需要的情绪控制应该不会把这些“共情”情绪排除在外,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命题,想展开更详细深入的讨论(比如什么时候应该表现出激昂而又不过分)还是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才行。
说几点自己的体会吧:1、对于愤怒的情绪,很认同一句话:人的一切愤怒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如果一个人把你惹怒了,往往是戳中你的痛点,也就是你在乎的东西。你愤怒往往是没能力保护它。2、对于沮丧的情绪:试着换种思维:”为什么不能是我呢?“很多人遇到不幸会沮丧,觉得很倒霉。比如说丢了手机,单车被偷等等。试想一下,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既然一定会发生,那为什么不能发生在我身上。难道我比别人更小心吗?还是我有其他应该超越别人的特质能让我免于这种事情。如果生老病死或者各种不幸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那作为普通人的我就无法幸免。
当有负面情绪时,闭上眼睛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感觉。就像小孩子一样,你越无视TA的存在,TA越会向你强调TA的存在;反过来,你通过觉察的方式让TA知道“我看到你了”,反而可能慢慢平复。如果当你察觉了自己的情绪,它仍然非常强烈不愿离开。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安抚它,推荐一个最简单有效,且普遍适用的方法——反复深呼吸。当情绪无法被控制住时,说明右脑掌握了大脑的主动权。而通过深呼吸的方法,能够为大脑充分供氧,帮助左脑快速回复能量,恢复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