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为它生存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圣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站在了前面。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得到保全。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达到了自私的目的。——《道德经.七》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有些人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处处尊重别人,所以又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有些人自以为高高在上,反而失去了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做企业管理也是一样,有些老板或者管理者,把企业利益狭隘的归纳为投资人利益。所以,他们在计算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忽略了员工利益和客户利益。久而久之,员工不愿意卖力,客户不愿意合作,他们自然也失去了所追求的利益。而另一些管理者,他们把企业利益归纳为企业里每一个人的利益。所以,他们在计算的时候,会考虑到各方的利益。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久而久之,员工卖力客户信任,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利益。当然了,打工的朋友也未尝不是这样。有些人一味的向公司索要多少报酬,却从不计算自己做出多少价值,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没有适合他的岗位。另一些人工作的时候处处为公司着想,他们经常觉得自己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少了,而更加努力的工作。他们虽然没有向公司提出什么要求,公司又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他们更加优厚回报。
以无量心解《道德经》140 要解《道德经》,有一个前提:必须达到天人合一!而要达到天人合一,则必须弃智!以无量心去解,才能悟道达本!而以思维意识的有量心去解,只会造成心的本体与宇宙万物本体的二元对立,把道当成一个认识的对象!程颢《定性书》:“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在相对里不可能成立的情况,超越相对时却是成立的!定,则如如不动;动,则往来自由。定与动,是一不是二!内与外,是一不是二!无内亦无外!道法自然,如果用佛教的如来三藏:空、非空、空不空去解,则有无量妙义:道指性体,法指相体,自然即是道用!心的本体与宇宙万物的本体,不一不异,不生不灭,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无量无为无不为!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自性起用,不执于有,不落于空,道法通流,往来自由。自然,更接近佛教的性自在、法如意!自然不应该指自然界!落在界限里,则不叫无量!道,含藏含养,容含万物。道主运化,善利万物,不恃不居。心包太虚、量周沙周!
子曰:“无为而治者,…恭已正南面而已哉。”贯穿《道德经》全文的是思维的提升、融合和为治天下的思路。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这个道与“不出户,知天下”是一个意思。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之、动词去,所、地方,恶同呜。把“恍恍惚惚”这类一直被误解为丹道的句子当做思维的本质和人在思考时外观此人状态来解读,谷神、玄牝这类词用中医内经解,全文在说思维、自修、管理和如何取势决策,与儒家求治无别。“长生久视”也可理解为长治久安,只能说这句是传抄者自己的向往。“理无长生,理无不死”,道门说清静自然修本真,怎么可能逆道求长生呢?纯属个人价值观混乱。其它所有的章句无不以思维和自我言行修正的接续论管理、“治”,“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取势也!人皇之后,人道儒家因此文被后人分为儒和道两家。但实际道为儒用,有分别心的是后人而已。
第十六章、此是全文的主打内容:“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静观至开慧:虚不是空,心容万物而无一物;静是守意,心猿意马这个词很有意思,定心了还要拴住意;复是本源,人事发展规律有定数能观复、追本究原抓本质。所以你把思维深度推到一定的程度结果也是开慧,所以为人经,这一条对所有人适用。慧进入悟的层次,悟要用行为选择证实,悟道也是证道也是行道。下一句是“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有所属是知道自己的本真,有归着、自信;看见事物的本质不会丢失自己的本真;少寡句妄念丛生,欲望迭起,七情过甚致病,还是说身体健康要紧;绝学,是生活中摒弃附从别人价值观的追逐,无忧长寿。绝学不是叫人不学习,什么都不知道,怎么确定自已的天赋,怎么会有思维的融合,怎么能“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是不是李耳写的,存疑。因为王弼注版的《道德经》第六章与《列子天瑞》篇里提到的《黄帝书》有一模一样的句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昆仑仙本的《道德经》因果推理思维更连续、思维宏阔,条理清晰,“四言正体,雅润为本”、质朴流畅,其立意完全不是现代人能伪造出来的。有这么强大推理能力的人,在当代能统领意识形态理论了,哪用冒名佯装。相比昆仑仙本,王弼注版倒像是读后感。但是《道德经》能流传下来就得益于思维有跳跃处,如果像昆仑仙本那么直白地推理出管理者与民治之间的关系,估计早被销毁了。道门其他典籍经义以道化老君的形象明示“修心即修道”:这个老君不是李耳,是盘古天王一气所化三清之一。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每个人或每代人都会对它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这个角度上讲,它没有什么正解;但《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著作,肯定有其对宇宙对万物对社会对人生最基本的思考,有其哲学上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又不是可以毫无依据的乱解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它必然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很多思想观念,必然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做出了经典诠释。所以要想读懂《道德经》,你必须把它与中国文化的整体相关联,把它放到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来理解,只有如此你才能对其有一个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