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想要逃离,想要回到家中那个温暖的大床上,但是回到家后,这样幸福的生活总是不长久的,因为你很快会发现,你所作的一切,都是让自己舒服,但是在父母眼中却是愈发的不能容忍,起初你还可以打个哈哈来应付一切,但是这一切,在父母眼中并非如此,仿佛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学校的重现。好吃懒做,只知道玩手机,打游戏,在父母大的无限联想之下,你彻彻底底完蛋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父母已经不能够接受你在家的所作所为,开始不停的说教 而父母的说教,很多情况下便是矛盾激化的套火线 从此时开始,无数矛头指向你,人们不理解你,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被一一所指出,那个邻居家的孩子开始出现 很多时候,似乎就不会很期待回家,至少在家中烽烟四起的时刻,这一刻,只想要逃离这个所谓的避风港。
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从小到大和家人都不亲。小时候明明是在爷爷奶奶照顾下长大的,但也不会像别人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不善言辞,不懂表达,喜欢闷着心事,不喜欢和任何人吐露内心,慢慢的,甚至连话都不想多说几句,其实也说不上是厌倦,只是回到家之后,发现自己仍是一副和任何人都无法亲近的样子,不近人情,不爱家,会打从心里讨厌自己,但又不想强迫自己去亲近任何人,所以一直想要离开熟悉又陌生的家。
在家里待了一个半月,确实总有那么几次是感到厌倦的。因为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总有不同。我喜欢喝无糖可乐,但我妈对可乐非常排斥。我睡觉时间一点左右,但十一点就被要求关灯。我喜欢喝冰水,但是他们认为女孩子不能吃冰。我妈属于控制欲极强的人,以前我们还会吵架,但是现在她身体不好,所以我一般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有时候就在想逃回学校,但是又觉得自己没良心,我一回来爸妈都开心很多。
我是不太敢回洛阳的,回去超过三天会感到被一种奇怪的力量黏着住,不能动弹。时间久了,感觉“洛阳”成了一个意象,跟乡愁和故人有关,有一种柔软而肃穆(共存且并不矛盾)的美,但同时也让人无法接近,感到畏惧和心慌——就像传说里的仙子吧,只能遥望。唉,不过真的惦记家乡的一口好饭,还有故人故事在时间里的位置。
每当身心疲惫地从外地回到家里,一个月的时长是最佳时长,甜而不腻,每天被家里人关爱着可是,当超越了这个期限,就开始感到不安,每天忽然变得无所事事。家,太安逸。每天面对着相同的人和事会感到厌倦。这种所谓的自在最后给自己上了枷锁,虽然人在家,却好像被关在牢笼。
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城市读书,没有厌烦这个城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需要思想独立经济独立,物质比较容易达到,但是人总归会被牵绊,现在每周回家一次,感觉父母很爱我(也有可能是爱女婿吧),也挺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