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一个人坏的时候,就不会用正常思维去分析他,而是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与心情密切相关。比如,心情很差时,听到春天的鸟鸣是一种噪声,看到秋日随风飘舞的黄叶是一种污染。如果心情很好,鸟鸣春色,叶舞秋风,是何等罗曼蒂克!觉得一个人坏的时候,视他的微笑是嘲讽,认为他的话中带刺,感觉他的行动荒谬。无论他如何做,都鸡蛋里面挑骨头,认为是不好的行为。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把人看得一无是处或者处处缺点错误。反之,与一个人好的时候,不在乎他的缺点,更多看到他的长处。这是被心情左右了目光,被心情控制了判断。有一个故事,某人家丢了东西,怀疑被邻居偷了。看到他走路的姿势像一个贼,听到他打招呼的语气理亏,发现他干活的动作不正常.........几天后,某人在家里找到了东西。再看看邻居走路正常,说话友好,做事光明磊落。所以,无论对待谁,不应该凭心情好坏去判断他的思想与行为,应该客观分析事实,力求实事求是。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评述】谄,求媚。以理处事,有些人以为是求媚。孔子这句话的重点在“以为”。以为就是“不是”。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以理。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不简单。不然就不会有裙带关系、秘书系等腐败关系了。再如,体育比赛,失去规则,会怎么样?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始终清楚,一切要以理,这是成败的关键。所以,做好自己即可,别太在意别人怎么看!
就像一张白纸,白纸上有个黑点,我想请问,如果让你看这张纸时,你会看见什么?自然很多朋友就会说我看见纸上有个黑点,那我就很纳闷了,除了黑点就真没有什么能看见了吗?其实,除了黑点之外还有很多白色的地方,也就是说,人不可能就因为这个黑点而抹杀了其他更多好的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人无完人,要看人家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况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理解的意思也会不一样。人多了,有时候问题也多。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那样。所以,难搞的人,远之,淡淡地就好。什么也没干就得罪人了,然后莫名悲剧了,真是呵呵哒。我的处理方式说不上好,但至少自己轻松了。不合的人,离得远远的,也不起争执;相合的人,愉快地玩耍,总是会有懂你的人的。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千万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好”“坏”转嫁到别人身上。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想法都不一样。你在乎一个人,为一个人提出一些建议,做一些事情,也许他会重视,会珍惜。但是更多的人只会下意识觉得烦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这个主要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或者使用了一些卑劣的手段,就会给你留下不好的印象,然后当他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都会根据这个印象对它进行判断,不管他做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都会感觉这个人比较坏,因为这是心理因素在起主导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