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宿舍,就有这样一对极端。那个不看书的经常会在微博上看到某一句话后(例如:斯人若彩虹啊;玲珑骰子安红豆啊;所爱隔山海啊等等),视若珍宝并不分场合地用来装逼。而经常看书的那个,则是无需拾人牙慧地谈吐优雅,无形装逼极为致命。被我们奉为女神。常读书的那个,无论你聊什么,她都能顺利接梗。就算此刻接不了,她也会很认真地听你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接受你的推荐。过个几天,她就可以跟你分享她读完你推荐的书后的感受了,顺利接梗。跟她聊天就是一种享受!
读书的过程是搭建三观的过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构成了一个人的见识和价值观,也影响着他的种种人生选择,包括工作职业、朋友以及结婚对象。如果问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也没什么,无非是,这两类人的思想可能是平行世界罢了。
书作为信息的媒介,其有益性往往被严重夸大。经常读书相比不读书,本质的区别,是三观与思想变化的速度更快。这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人接触到新的信息,就会根据已有经验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比如接纳并强化已有信念,比如排斥但冲击了旧有观点。
读书最大的用处不是拿来挣钱变现成有钱人,而是在有钱人面前能够有强大的心里自处能力,意思就是,就算自己穷困潦倒,心里却自有一方天地,也能怡然自得的乐呵乐呵的过穷酸的日子,而不是埋怨自己空有满腹经论不被世人所接受。
经常读书的人,往往不会忽略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比如,在回答“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问题时,会保持其他变量不变,仅仅思考阅读量的变异可能带来的行为差异。
我是反感那些自以为看过几本书就瞧不起比自己看书少的人的。其实,面对浩瀚书海,这世上的人,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读书人的优越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