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对至亲的人发火,主要是因为至亲的人往往想让我们“听话”,并且即使我们不想听,却又本能的想要去迎合,这种对自己无能的无可奈何转化成了愤怒,发泄了出来。
如果是别的朋友亲戚,可能也会唠叨,但是我们通常都一笑置之。所以可以彬彬有礼,因为内心不在乎。但是至亲通常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其实在把一些想法和决定强加在我们身上,虽然不是通过发火的形式,但是也是一种强势的控制,因为我们是他们唯一可以控制的人。想要挣脱,但是又无力挣脱,即使想要反对,也被所谓“孝顺”的概念束缚着,甚至只是自己还不够独立的想要依赖父母的决定,但是又和内心相悖,这种感觉是很难受的。对这样的想法,我的建议是:理解至亲。理解他们的心急。也理解自己。理解自己有权利不开心。解决愤怒的第一要领,就是先安抚自己。一味责备自己,说对外人nice对至亲发火就是虚伪和无能,对解决愤怒没有帮助。
很多人无法走出伤害性的亲密关系模式,是因为过去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过很多伤害,跨不过去这个坎。的确,父母可能带给我们很深重的创伤,甚至影响到之后我们亲密关系的建立。但是由于亲情和养育之恩,我们也无法向他们尽情宣泄自己的怒火,抚平自己的伤口。因此,很多人只能压抑着种种矛盾,在新的亲密关系中继续痛苦。或许我们会不断地想:“只有把从前受过的伤都处理好,我才能够得到幸福”,把自己逼迫到一条必须得到道歉和补偿的路上,坚持一个信念:只有以痊愈,完好的状态重新开始,我才能够得到幸福。当我们太执着于过去,很大程度上也忽视了当下,限制住了获得积极体验的可能性。而当我们接受不完美,将过去的伤害与现在的幸福区分开来,我们的亲密关系也会有更多的包容和可能性。
因为熟悉的人对你来说处于心理安全范围,所以你潜意识选择这些被伤害后果你心理上觉得相对安全的人去伤害,和他们说话的时候顾忌也更少,因为在这些人面前你心理上设的障碍相对少,因为他们可能更容易原谅你,更容易宽容你,比如亲人,恋人,并且这些人和你的人际距离也更近。你可能不是这么想的,其实你就是,你只是没意识到,所以你来问为什么。而有些人会意识到这些,你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并没有找到自我。
人们总是习惯对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发脾气,比如说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为自己的叛逆不顾一切的赌气吵架,对好朋友的小要求(比如说借点钱借借交通卡等)置若罔闻,常常你自己不觉得什么但是对于他们,他们心里的难受你可曾去想过?!倘若他们和你关系不亲密,或者直接说你不认识他们,只是一个路人,他们善意的提醒你,问你借个饭卡,你是不是还会说那些话呢?朋友,你这是明摆着的不懂得珍惜啊!
因为面对很爱你的人有的时候你会很任性,任性到忽略很爱你的人的感受。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其实你已经伤害了他很多次,在有一天他决定离开你的时候一定是不能挽回的,因为在他决定离开你的时候,已经劝了自己无数次不要离开你,他自己都劝不动自己了,对你给她的伤害已经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不要因为他对你的爱就恃宠而骄,时间久了你就把他伤害的体无完肤了。
觉得他们一定会包容你的荆棘吧,毕竟是最亲的人,受了伤也会不变的爱你吧。相反地外人可能就不会,被伤害了就可能不爱你了吧。为了保持自身收到的爱不减量,错误的认为亲近的人承伤能力很强吧。有恃无恐的感觉。心理学术语我不会说,不过有一点,人脑的生理机制就是“利己”,一切行为都是围绕利己展开的,细想想就通了,ps,没有不好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