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时候,我差不多也是看起来很友善,却经常独来独往。只有一两个好朋友,大多数时间不是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就是自己一个人。我一度认为自己是对的,不麻烦别人,也不许别人来麻烦自己,很独立,很清净。后来工作了,第一次参加某个圈子的聚会,我觉得自己肯定跟谁都合不来,一定是一个人闷坐的时候多,进酒店的时候也没跟人打招呼。
路过大堂的时候,有人问了一句,你是蛤蟆吗?我答了一声是,然后就被一群人扑上来,簇拥到楼上,逼着灌了一口二十年的黄酒,我喷出的时候,全房间的人都在哀嚎。为了给我留这杯酒,一群老酒鬼生生忍了几个小时,他们的份都喝完了。人的变化,不是慢慢变的,是一瞬间。就是那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友善的独来独往。因为我发现友善的独来独往的人行为模式是这样的:我愿意帮助人,这个人必须合我的心意,我不愿意帮助人,是因为讨厌他们。
天天往一堆人里凑,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会被类似要不要一起吃饭,看电影,玩桌游,去哪里吃饭,看电影,玩桌游这种事情,拉入生活无尽的琐事里,消耗耐心。和群体纠缠越深,人际关系就越复杂混乱。于是产生摩擦,负能量堆积,久而久之,变得戾气重又敏感,互相攻击。小朋友倒是喜欢扎推,所以你有了奥特曼我就要有超人,你穿了公主裙我就要有闪亮的皇冠发夹。有些喜欢凑一起的大人,没有到改掉幼稚的攀比,却没了孩子的忘性和天真。而我独来独往,是因为我一点都不care有没有人和我一起吃饭,我自己想什么时候吃饭就什么时候吃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很自由。
我是个独来独往的人。这些年来,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职业,我都从未和那工作融为一体,和身边同事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尚有棱角也好,自恋也好,反正我一直是我,从来没像哪一类。我也是个待人友善的人。成年后,我遇到的每一个老人,无论当面背面,他们对我的评价都是这小伙子不错。在日常生活中,想不懦弱,不高冷,恰好做到“待人友善”这四个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个人对独来独往并没有什么评价,一种生活方式而已。独处仅仅是一种“回血”的手段,就像吃饭可以提供能量,睡觉可以恢复精神一样。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最过命的朋友,平时电话都少打。但心意相通,肝胆相照。遇到什么事才联系下。表面上好功利,实际上已经好到彼此最深的信任,不需要俗礼来铺垫的程度。可能大家现在做的事情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但是还有旧可怀。坐在一起也没什么话,但是就是感觉舒服感觉踏实。因为我骨子里有些悲观,害怕失去。人生本来就是空间两条线,很多人根本无机会共面。有缘的人共面了,相交了,最后也渐行渐远。这种分别让我很难受。生离死别,生离一点不比死别容易。分开了再难相见,心也慢慢疏远。
独处让我更有力量。我是个倾听者,善于听别人说,经常沉浸在对生活的观察里,觉得一花一草就在对我倾诉。就连逛街,我都经常停下来,想一些事情,想刚才看到的东西。这是个不断获取能量的过程,审视他人的同时,也审视自己,这份冷静让人踏实安心。而到了群体里,免不了要照顾别人的感受,甚至是无聊的语言都需要去应付。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思考,去行动。跟人说废话的感觉让人虚弱,感觉体内的能量在流逝。过去所思所想所观察到的事物,通过无意义的叙述,一花一草就枯萎了。
我真的很喜欢独处,一个人在家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可以看喜欢的书,浏览感兴趣的网站,看喜欢的电影,学喜欢的mooc,独处会让我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平静的心态,不易被周遭浮躁的环境所影响,但实际上人一多的话,大家会不自觉的发散一些负面情绪,牢骚,浮躁的想法,我不是圣人,也会受影响,那样会影响我的判断力,所以我会刻意的保持独处给自己思考的时间,而且我喜欢独来独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