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的越多,知道的应该越多。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的运动知识面乒乓球,且认识有相当的深度。而他和别人讨论乒乓球时,他的自信度很高。且他身边的人都是乒乓球爱好者,这样这个人是不是在他的周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当他的圈子慢慢扩大到羽毛球,足球蓝足,击剑等运动。这时他的知识广度在增加,而知识的深度就没有那么快增加了。此时他自找我感觉知道的越来越少。知识的广度在增加,而对知识认知的深度不是一二日能达成的。所以给大家的感觉是个杂家,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深,此时碰到某方面的知识比自己丰富,就会觉得自己无知等自它自鄙的想法。
我曾经也练书法,最开始,练得有点进步,就飘飘然,觉得已经不错了,当有机会加入到一个书法群里时,才发现,自己有多渺小,那些大神们,将欧阳询的字写得几乎一模一样,但他们还觉得神不像,对我来讲,那是一模一样啊。自此之后,我才知道,真的是越到一种境界,越了解更深的东西,越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达到极致地,只能不断去完美。知道越多这个问题,分两种一种是在某个领域进行很深入的研究,很专业,所以知道的多;另一种是在很多事情上都略懂,万事通类型的。不管哪一种,其实,都是比普通人知识面要深一些。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把所有的信息咨询乃至个人的资料整合起来,加上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只要你能熟练使用这些设备,诸如手机,电脑等等,你就可以获得无数的信息和知识。一位选择从名校退学的大学生不无沮丧的说,只要你会使用手机,你就可以得到任何标准答案。信息越多,获取越少这句话不无道理。重要的是后一句话,在充斥着无数信息的环境里。除了你需要的信息之外都是垃圾。在海量的信息里你无所适从,或者说因为可选择太多最终没有选择。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外在环境会使我们懂得不同的事物,这种愈加深厚的认知会让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从而会让我们逐渐成长为一个个独立而个性的个体。懂得越多,人们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而难以被世界理解。从广度而言,若仅仅止步于广,那么必然不精,将自己浅尝辄止所了解到的知识去与与真正爱好而钻研的人相交,知识的的浅薄会使二者之间存在思想的鸿沟,而使得不能更好的交流达到志同道合。
凡事都是相对的,信息越多反而让人无所适从,尤其是微博时代,信息越来越碎片化,让人应接不暇,光有数量没有质量。人的精力有限,信息越多,需要做的过滤就越多,时间都花在过滤上了,获取的自然就少了。人们需要一个可以做信息过滤的工具。至于意见领袖嘛,他们本身每天也要处理许多的信息,总感觉有点滞后,应该想办法领先于他们才行。
懂得越多,人才会更加认识自我进而成长。南森曾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认识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也许这种认识自我会让我们感到没有人援助自己,被世界所忘记抑或遗弃,但这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径,也只有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冷静的思考,爆发,然后蜕变成长,也才有机会去选择是否去成为宠儿般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