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一事无成”,不清楚这个标准指的是什么?父母望子成龙,如果孩子进的不是事业单位,就会认为是一事无成,妻子望夫成龙,如果比不上李泽楷,也会觉得丈夫一事无成。如果“成”指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五子登科、官运亨通,这个可能不是某些人的标准,他们饱读诗书,腹有才华,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意遵从外界的成功标准,这样的人,在题主的眼里,有可能是一事无成。在这个角度上,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其他人不需要多操心。我们有幸生活在相对宽松的时代,这是幸事。
仔细看看周围就不难发现,那些被我们暗地里嗤之以鼻的“笨蛋”,他们已经默默积累了不少东西——学习,职业规划,职称晋级,建立家庭,孩子出生。而“机灵人”如我,正在面临正面战场上的全线溃败。 最近我意识到,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减少一个缺点远比增加一个优点更实惠。 我为改变自己而做的努力是:确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每天为它做点什么。不想着走捷径,方法蠢笨一些,然后尽量坚持得久一些吧。
懂得多会知道太多不公平,会羡慕别人的捷径,就不能踏实得努力了。懂得多会让自己心猿意马,这山望那山高,不能坚定自己的选择。懂得多不如懂的精,社会需要专业高效的人才,不是请你来让你侃侃而谈,懂得多和会做是两码事。以上都是正面的理解,还有一点很重要,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成功还是需要一点点运气和贵人的帮助。
「知道份子」的弱点,往往在于并不「相信」。而「行动」的原动力,来源于「信仰」而非「知识」。而市场上成功的人,往往具有基于知识的信仰而导致的行动力。Quora 的模式利弊看的足够明白是「知识」,认为中文世界也一定需要这种模式是「信仰」,找 Team 找钱做出知乎就是「行动力」。要有结果,那么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因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程度,其实是很【浅薄】的。仅仅能够作为谈资,在饭桌上侃侃而谈,至多能再写两篇“专业博文”罢了。距离真正的【精通】,还差得很远。而不精通,是无法【事有所成】的。这叫【通才】,什么都好像懂一点,实际上什么都不太懂。在生活中,【通才】也许可以玩得很好,但在专业领域,需要的是【专才】。
左宗棠四十岁以前,就是“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的类型。只有盖棺时,才能论定。生活中无数烦恼产生的根源是浮躁和没有远大眼光。罗素似乎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干嘛要花那么多精力在评判讨论别人的私生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