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子女万事顺遂,想给孩子指路。但婚姻这件事应以子女生活幸福为向度,不能为结婚而结婚。把年龄作为结婚的唯一标尺,总强调“适婚年龄”,而不在乎“适婚心智”,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倘若孩子尚未度过“心理断奶期”,却催促其尽快成婚,无异于在不恰当的时机将其推进一段需要成熟心智才能达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可能会为此付出更多代价。
“以梦为马,择爱成家”,催交朋友可以,但找到并确定真正适合相伴一生的人,维系好婚后家庭和睦,需要大浪淘沙,更需要两个人花费时间,彼此深入了解和磨合,建立感情基础。无奈在大多数催婚的爸妈看来,唯一的关键词只有“成家”二字。
我很理解长辈着急子女婚恋问题的心态,他们往往出于关心和爱,担心晚辈年龄越大越容易“被剩下”,才更加关注他们的婚恋情况;但也认为,没有结婚的年龄,只有结婚的感情,“适婚”不应以年龄为分界线。较之于年岁几何,心智和感情基础同等重要。
恐婚者的心中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童年的纯真与成年人的责任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害怕承担家庭的责任、教养孩子、与对方家人相处等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也许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充分认识现实。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毕竟婚姻是主流,年轻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认为单身生活比较自由幸福,但是,如果到了老年,无儿无女无依无靠也是非常凄凉的。
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通过勤奋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如果有闲钱的话,还可以通过投资理财来让自己的经济能力有所提升,这样就会有条件结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