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在群体交往中,或者出于自卑,或者想展示自己,或者想吸引异性的目光,或者想证明自己,所以会想在人群中刷“存在感”例如:你的爷爷跟你提起当年的故事,多数是在孙子孙女面前证明自己;你的情侣无缘无故的生气,多半是想证明他(她)在你心中的重要性;在聚会中,某些单身男孩子讲话特大声,特别high,多半是为了吸引身边的女孩子。那么,知道他们为了刷“存在感”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大大的!当你爷爷在你面前炫耀当年的成功史,你如果知道他只是刷“存在感”的话,你可以装出很配合的样子,偶尔点点头,偶尔说:“你当年好厉害啊!”“爷爷你好强啊”,这样你爷爷就会很高兴了。聚会时身边那些叔叔在炫耀当年的往事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很烦。但是如果你知道对方只是刷“存在感”,你反而会很愿意配合他们。不要带有疑问的态度向这些叔叔提问,这样他们会觉得你不礼貌,不信任。你只需要带着崇拜的态度,不定时的插入几个小疑惑,他们就会觉得你这个小伙子非常棒了。很多男孩子在谈恋爱时总会觉得女孩无理取闹,试图用“讲道理”来说服女孩。只能说你们太天真了,跟女生是不能讲道理的。如果你知道她只是为了刷“存在感”的话,你压根不会生气,反而会觉得她可爱。你不需要讲道理,只需要认错-拥抱-亲吻一套流程即可。刷“存在感”只为了证明她在你心中的地位,真的没必要讲道理,也没道理可以讲,让她感受到你的爱就可以了。
班主任让学生上台以存在感为题演讲,我看之前的同学都把该说的说的差不多了,他们有激情并且真诚,本来是不想发言的,但突然【叮】一下来了个点子——我上台,大家都鼓掌起哄(因为我上次演讲时候的某一句话不小心成为了班级流行语,他们都在喊那句话),我笑着看他们,等安静下来之后,按照座位次序把全班74个同学加上坐在教室后面的班主任的名字全部说了一遍。最后加了一句,我喜欢你们!那种很奇妙的感觉。在我每说一个名字的同时,班级每一双眼睛都汇聚到那个同学身上。被念到名字的那位同学或是默默无闻或是风云叱咤,或回望四周的人或低头羞涩,我说名字的时候也会大脑空白,突然想不起来名字,这时就会有声音告诉我【那是叉叉叉啦!】下来有同学说,我点子很好,给了每个人存在感,但我想说的是——你不知道,当我在讲台上想给予你们存在感时,我同时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存在感和满足感,此时的我是giver,但在我给出之后,也同时没有延迟的收到了回报。当你发觉自己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想想你是否给够了你身边的人,那些角落里的人,那些你总忽视的人足够的存在感呢?
在每一个所处的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去年,我们几个屌丝一起来北京,租了个房子,住在一起,我属于平时从来不下厨房的人,除了泡面几乎什么吃的也不会做。其他人倒是都会做饭,而且还有几个做的不错。我们人多啊,8 个人,每次做饭小厨房就能待 3 个人,于是今天 3 个人,明天换另外 3 个轮流做饭,我和另外一个只管吃,没对我有什么要求。然后,我主动拉着另外一个哥们承包了所有的洗菜,耍碗任务。我平时最烦这种活的,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在一个团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偶尔出去,不回来吃的时候,就都开始想我了,哈哈。
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分享资料,但是,资料都比较大,一般都好几个 G,一次性发给班里所有人太慢了,于是老师就经常随机发给几个人,然后让同学共享给所有人。可共享给所有人,等着所有同学都在局域网里下载完就很晚了,一般要走到最晚。我一般是很没分享精神的,有人分享我肯定不会分享。但是没人想走到最后啊,我分析了一下,这事不能没人干,那就我干吧,还能让大家都记住我。于是,每次分享走到最后的都是我,老师一发资料,同学们就说发给我就行了。结果是,毕业了,都认不全班里的人(我也认不全),但是,至少都认识我了,没资料都会来找我,我也很乐意呀。
很多员工在上班时间是见不到领导的,就算你想表现也表现不了。所以当公司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参加。无论是什么活动都好,只要有领导参与,你就参加。另外,在参与活动时一定要争取做“特别的人”,例如组织者,主持人,小队长等等。这些角色明显会让你跟其他人产生区别。我姐夫的爸爸是一家国企的高层,他曾经跟我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们地方分公司组织年会,他们省高层一起参与。当时有个男主持无论是台风,语言,动作都特别大方得体。当时某一个省级领导(大领导)对这个主持人赞不绝口,结果身边的分公司领导(小领导)听到后,不到半年时间该主持人就晋升了。
其实多人对话就像大家在一个十字路口会车,每个人都要等绿灯亮(轮到自己说话的信号)时才能通行(发表看法)。问题在于,大家心中的交通规则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发言之间的间隔预期也是长短不一,那些对间隔预期较短的人往往发言较多,很多时候插不进话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对方的规则。所以当多于三人一起谈话时,每个人都不妨去考虑、适应一下对方的规则,大家逐渐凝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