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策有些纯粹是小说家的想象,且先不说历史上是否存在(譬如貂蝉到底存在不存在,并不知道),就算存在,也都是有着特定的条件才能执行。中国古代有个传统笑话,说是一个人是“三国迷”,有一天着急去听街头听三国的评书,找不到钥匙,就把门开着,第一次,果然没有人来偷东西;他很高兴,下回还是不锁门,结果家里被偷了个精光。
真正要学习军事谋略,首先应该是学历史而不是学小说。好,退一万步说,如果非要从《三国演义》这个小说里学习谋略,那也不应该去关注这样那样的“计策”,而是:我们应该抓住那些真正的、战略性要害
从战略的角度看,如果没有拿下关中、西蜀,直接去攻打江南会很费劲。所以,后来魏国灭了蜀国,到了晋朝,王睿楼船下益州,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东吴弹指可破。
荀彧--想问题长远。虽然心机重重,但是从他拼命反对曹操称王可以看出他心中有一份矢志不渝的正义感,高风亮节,不愿与其他阿谀奉承的人同流合污。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打不赢强大的对手,不妨先联合处于同样处境的朋友,形成均势,谋求外部安稳,为内部发展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告诉我们:发动一场战争的前提是坚固的后勤保障,如果双方都陷入了后勤危机,那么谁先挺不住,谁就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