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顺便附上《好了歌》和其注解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注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纳头便拜”江湖上各路的好汉,当知晓面前这个貌不惊人的黑矮胖子便是“及时雨”宋公明之后的统一动作。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再了不得的好汉,再牛哄哄的英雄,也难免不在钱的问题上犯难。宋三郎有钱,对人又极其大方,而且给钱的时候讲方法,讲艺术,给得自然而然不伤对方的自尊不说,更能让对方觉得这个哥哥端的可敬。比“嗟,来食”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既给了对方尊严,又给了对方利益,面子里子都有了,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记得张麻子的理想吗?站着,还把钱挣了。)两手抓,两手都硬的宋哥哥自然是闻名天下,无往不利。
那大圣一路筋斗云,直至幽冥地界,径撞入森罗殿上,慌得那十代阎君拱手接,五方鬼判叩头迎。千株剑树皆侧,万迭刀山尽坦平。枉死城中魑魅化,奈河桥下鬼超生。正是那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陰司处处明。小说快结束时猴哥已有如此神力,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阴司处处明,看得人好生感动,那个曾经不知有人只知有己的猴子,终于成长到可以普度众生了,所以下一回回目是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境界到了,西天也就到了。所以我一直认为悟空传是中二少年的视角曲解西游,原著才是一个人的真正成长。
《红楼梦》里小红同坠儿说的一番话因为宝玉房里的麝月她们排挤小红,同为小丫头的坠儿为小红抱不平,小红却看的透彻只说千里搭长棚,没个不散的宴席,如今大家怎样怎样,不过三五年,便各过各的去了,谁又能守着谁一辈子呢。实在不需要为一些小事生气但是红楼后四十回却没有好好交代这样一个通透人但是对于在红楼里的人来说,不交代也算是最好的交代了吧,我姑且安慰自己。的确,就像我们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过三五年,就散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过得开心就好。
"你是个明白人,何必自苦呢?"这话,史湘云说了林黛玉两次。她怎会不知,正因为是个明白人,所以才会自苦,也只能自苦。因为旁人也没本事为难她,她也不屑于为闲人闲事而愁苦。自然,也就只能自苦了。但凡聪明人,明白人,都会自苦,都要自苦,都只能自苦。史湘云自己又何尝不自苦呢,不过是能忘一时是一时,能乐一时是一时,她自然是更洒脱一些,可若不是有同病相怜之感,又怎么会一遍遍去劝林黛玉呢?纵然不算聪慧明白,却又何尝不自苦。
水浒传,“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这句是鲁智深坐化前念的一首诗,一个酒肉和尚,杀人放火一辈子,终于死前顿悟知道了“我是我”,书中描写他坐化的时候盘腿而笑,一副大师入定的模样,六合寺僧人看了好久才发现他死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朝闻道夕可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