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前都是走读,大学是第一次离开家。而且家离学校很远很远,车费也贵,就只能寒暑假回家。大一开学时妈妈和小姨送我到学校,9号开学那天,我就把我的东西从酒店全部搬进寝室了,准备那天晚上新生晚会之后就在直接寝室睡。但我妈一直打电话给我要我回酒店住,我以不熟悉去酒店的路拒绝,结果我妈亲自跑到宿舍楼下接我。回酒店之后就各种叮嘱,事无巨细,什么吃饭、睡觉、洗衣服啦,都交待了一遍。然后那晚我明显感觉到我妈也失眠了。第二天一早她们就得回家,走出酒店时她们去退房了,我没有等她们就走了,怕自己忍不住在她们面前哭,结果我妈跑到酒店门口,哭地对我说要我照顾好自己,多打电话回家。此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却还是不敢回头看她。那天我的泪水就好像流不完一样,去逛校园时,眼泪在流,去超市时眼泪在流,但那些时候我都没有在哭,只是单纯地流泪。那天一整天没吃饭,但也不觉得饿。
去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妈送我去的,在高速公路上我没啥感觉,全然当做是我妈陪我出门而已。到了学校,整顿好一切,把我妈送上车时,就哭了,突然发现,自己就这样到外地来读书了。后来回到宿舍,面对一屋子陌生人,我只有拉上帘子悄悄哭。再后来,在学校里过得不好,看着外面万家灯火,却知道那都不是自己的家。走在路上要是遇到了挂着自己家乡的车牌号的车,能开心好一阵子。拿着从家里带来的一些小东西,硬生生地想制造一点家的感觉,可是却越看越生冷。也不过如此,罢了。在大学过得并不好,根本没有办法排解坏情绪,只有偷偷哭。有次没忍住给我妈打了电话,说自己过得不开心,我妈问我怎么了,我哭得不行,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记得大一的那个暑假结束的时候,我妈送我到长途汽车站坐车 ,安检过后,我妈跟我挥手说再见,我看见我妈眼睛里的泪了。而我在检票口哭成狗。直到现在,每次离开家都是会难过的。
记得第一次离家是去上大学,一开始是挺难熬的,第一次孤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连语言也是陌生的,甚至还是一个欺生的地方,那种凄苦难以言表。所有的苦、累以及委屈都要自己一个人来扛,没有人能帮你。最怕的是生病,没有人能照顾你。一个人去药店买些药回来,祈祷自己明天就能好。每每打回电话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什么伤心的话都不敢提,只说自己一切都好。遇到事情,找不到人商量,为了节省电话费,连和好友诉苦的机会都没有。只有信,每每只期待信的消息,那是当时唯一可以让我愉悦兴奋的事情。但话说回来,一个人要想发展就不能总呆在一个一成不变的环境中。我不久之后就适应了,大一时基本一个月回一次家,但大二有了女朋友,基本上就三个月一回家了,呵呵。所以说人要学会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可以百折不挠。
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全家人都一起送我去了,还顺便去旅游了一番,当时没什么感觉,等到去学校的前一晚,躺在酒店里辗转反侧,那好像是我第一次失眠吧,因为自己是一个很喜欢新鲜东西的人,所以很快思乡之情就被接二连三的新鲜的人和事物冲淡了。到后来在外面碰到了不顺心的事就格外想家,很没出息的一年回家了好几次,直到去年爸妈送我去机场的时候,过了安检还会一个人偷偷哭。现在好多了,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家,也不是因为舍不得离开,而是在离家乡这么远的地方上大学,让我更独立了,更懂得如何爱家人,并且我必须一次次离开家去上学,更努力,离开家人的保护更要自己披上一身铠甲,去战斗去拼搏,为了给远方的家人更好的生活。
第一次离家的感受,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父亲离开的早,家里很穷,我读高中,哥哥读大学,家里只能供一个人读书。就是这样学费也要东借西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经过一番痛苦挣扎我选择了放弃读书,南下去打工。记得那是个寒冷的凌晨,天还黑蒙蒙的,妈妈送我上了去省城火车站的汽车,随行的还有一帮我不认识的熟人,他们是亲戚的朋友。车还没开,妈妈在车窗外不停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又从兜里摸出几十块钱硬塞给我,其实我知道这是她身上几乎所有的钱,望着寒风中妈妈瘦弱的身影我眼泪差点掉下来。汽车开动了,我回头看见妈妈在抹眼泪,而我也被泪水模糊了双眼。
第一次离家是上小学的第一天,一位姓张的女老师在村口的土路上在等待我们一群小孩集合。母亲领着8岁的我向村口走去,后边两个小弟一小妹一起跟着看热闹儿。听大人说,老师教我们集体集合,集体上学,上学的第一天,老师领到学校,晚放学吋,再将我们送到村口,第二天就不管了。老师将我们按高矮排好队伍就要出发了,母亲与小弟妹们看着我,目送着我。队伍前进了,不是走,是在跑,恨不得一步迈向学校。老师叫我们慢些走,会跌跤的。回头看看,母亲她们还在向我遥望,大约己经走了很远,很远…再看母亲她们还站在原地向我们遥望着…越远,越远,似乎看不清她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