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奶奶家长大,被奶奶带大,父母工作忙,母亲每周来看我一次,父亲在高一之前都不怎么出现。我感觉很被忽视,如果是寒暑假回家住,也是一个人被关在家中练字、玩拼图而已。自从高二我搬回家住至今这十几年来,我被深深困扰在与父亲的紧张关系中,奶奶温和与父亲的严厉给我的感受必然是相差甚远的,随着我年龄增长,想发表个人意见的阶段出现了萌芽,本来与父亲基本就没有什么相处融洽的时候,这下子各种冲突更加升级了。曾经在我眼中,他对我除了指责、埋怨、不支持,基本什么都不剩下。在意见冲突的时刻,我独立的思想、感情需求从未得到过一丝鼓励。不管怎么做他似乎都不高兴。小时候父亲对我的打骂,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母亲私下对我说父亲说话难听都是为了我好,这让我更是觉得这还是我的错,以至于让好心的父亲发脾气。父母的逻辑是为了你好,只是因为爱你。我弄不清楚自己是受了虐待,还只是神经过敏。长期很反感回家,其实只是因为怕看见父亲,生怕我只要不说话,他就觉得我不沟通,可说话超过3句就会吵架。我也曾经尝试过离家出走,比如借住在亲戚家,但因为这些法子必然不长久,最终还是要回家去。长期排斥一种环境让我饱受内心折磨。
学会作具体的事来表达对父母的爱的回报。先从平时的生活小事上改变。回顾一下你父母每日唠叨你最频繁的琐事。比如,不叠被子、不擦桌子、不收拾房间、吃饭后不主动帮助父母收拾碗筷、洗刷等。在这些小事上先来个改变。中国在人文教育上,比西方落后很多年。体现在孩子抚养上观念的落后。中国父母在爱孩子上普遍有失误。为孩子超长、超能付出,忽视对孩子分担、共享的教育。孩子长期习惯被爱,最终导致对父母关爱的麻木,迁延到对所有关爱的漠视。爱应该是相互的关怀,任何一种爱,如果永远是单方面的付出,另一方面的获取,这种爱早晚会终止。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父母对子女会有感情回报的要求,这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他们体验不到来自子女的爱,他们会心理失衡的。任何正常的父母都会这样。
在我的心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就是:平等相待。平等相待,我认为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为重要的也最应该拥有的相处之道。我们当父母的,首先就要在脑子里面树立一个理念,那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虽然我们父母对孩子,会拥有很多照顾关爱的辛苦和很多管理教育的烦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为我们付出的多了就可以高孩子一等,然后什么事情孩子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了。我自小就喜欢音乐,所以我有了孩子以后我当然希望孩子可以学习音乐。三岁,孩子喜欢玩耍我的电子琴,我认为我是发现了孩子的爱好,于是趁热打铁,开始教弹,结果,玩儿可以,孩子就是不学。我尊重,我作罢。
我出生的家庭比较民主,但是也经历过跟题主相同的经历,学习好,但是父母却经常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说我不如别人,父母也总是在外人面前说我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别人也总是夸我学习好,父母偶尔也会炫耀一下,但是很‘谦虚’。对于这种事,我曾经质疑过父母,父母们给我的回答有点可笑,他们认为这世上哪有在别人面前夸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夸别人,贬低自己。这其实是成人世界里的恭维和谦虚,也是一种约定成俗的面子文化,给别人面子,哈哈哈。
首先是理解父母,若知道自己想坚持的事情可能会被父母反对,那么先不要告诉他们,先自己默默做起来,等他们看到一点点成绩时,再告诉他们就很容被接纳。如果没有办法,由于一些原因在起初必须得告诉他们。那么有争执的时候,千万不要和父母讲道理,先认同他们的观点,再告诉他们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尽量用我希望你们能支持我这样的语气说话,百试不爽哦。
我对父亲,和父亲对我都怀有怒气。怒气不能去强压强忍,而是需要去疏导。学会重新成为被人眷顾的人是我和父亲都要完成的课题。一个人总是容易被扇起来怒火,再去拼命控制不去发火,这对身体健康非但没有一点好处,而且愤怒随之带来的悲伤所耗去的精力会侵蚀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