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人均可发言的时代,基本99.99%的读物都是一次性消费,不是内容质量的问题,而是没有时间返回去读。大部分情况下,阅读是个“择其要义,后会无期”的程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吸引人反复阅读的读物,除了有用或使读者‘feel good’之外,至少要有两个条件:1,coded message——“内容加密”(自己创造的词儿,欢迎修改)的方法很多,比如深邃(如理论),或层面多,或提供开放性解释的(如诗歌),总之,使得每次阅读都能给以新启示2。不可压缩性——也就是说,这个文本本身是不可再压缩,或压缩空间很小,读者无法简单的“择其要义”,所以在需要回溯某种观点或寻求相关体验的时候,只能回头重读,不能通过“想想就行了“替代。所以让我反复阅读的是:2本理论框架,还有calvin and hobbes.
现在反复读得最多的是卡尔维诺的书,烟云,看不见的城市,我们的祖先。还有意大利童话。从小学到现在应该看了有几百遍。最喜欢里面伯爵妹妹那个故事,“我太聪明了啊,所以失去了美丽的头发”,爱情的坚忍和痛苦,都在短短的故事里。《我们为什么读经典》里提到的所有的书,几乎都值得一读再读。看卡尔维诺有的时候是一种享受,有的时候是一种折磨——看看,人家也是记者来的。中国的古代小说,《金瓶梅》、《红楼梦》、《水浒》、《西游记》,看里面人性的挣扎扭结。李渔和汤显祖的剧本——中国文字之美真的可以到那样的地步。平均每半年会把中学时的大爱《再生缘》拿出来翻一回,比如现在。“遂使如芸彩笔捐”,我现在特明白陈端生为什么不再写了,也特明白陈寅恪为何独钟此书。另外呢,金庸啊金庸,永远的厕所读物之王。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值得常看。曾经听过有人说,她们特讨厌那些兰心慧质的女狐狸们围着穷书生转的无聊故事。其实,那是你们还不懂得什么叫做不务正业。学不会不务正业的人,不会真的懂得欣赏那个黑暗而温馨的世界。IT技术类。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这其实是一本“没用”的书,而且显然不是娱乐读物。它跟你说的那些,跟一切最新的技术毫无关系。它的价值,在于让你明了那些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抽象层次背后那最最基本的技巧。诚然,严肃的工程人员未必都要看这本书,但愿意看完这本书的,都是严肃的工程人员。
闲书跟肉一样,分肥、瘦和柴;跟茶一样,分温到削。耐得住重读的书,基本是偏温厚、有劲头、肥而不腻的书。我个人的经验是:翻译的外文书,越是近现代的,翻译腔越重,锐利、寒、削。老一辈的翻译,词句都更圆润温和些,翻译腔不重,朱生豪先生的莎翁、傅雷先生的巴尔扎克之类不提,像王科一先生的《傲慢与偏见》、李健吾先生的《包法利夫人》,读来照样有午后阳光的温煦感,很适合重读。反而是翻译越近的,再重读有时会不平顺厚润,不推荐。
首先,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喜欢读小说,有些人喜欢读散文,有些人喜欢读散淡点的,有些人喜欢读情节离奇的……拿我来说,读书首先讲究逻辑性好的,然后是文笔优美的,给人以启迪的,情节故事结构好是最次考虑的。说中国的古代的:史书方面,《史记》是首选,列传、世家部分可以反复重读。笔记体方面,《世说新语》是首选,篇幅都不长,三言两语,意向深远。小说方面,《水浒》是首选诗歌方面:唐诗三百首这些都可以反复读了。
如若对古文有兴趣那么《长短经》也叫《反经》无疑是一部奇书。如果说反复读,那么就《长短经》吧。如若通俗一点的《明朝那些事儿》《原来这才是春秋》比较有意思。《东周列国志》也不错,但是春秋占了500多页,战国只有100多页。明显战国部分感觉乏力,不够精彩,而战国又有很多的经典故事为人熟知。《左传》讲春秋的,看多了会爱上那个黄金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