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陪伴。因为对孩子来说世界就是那么小,你再富养,她能有多大的欲望?你跟小孩子聊名牌她哪里懂?说不定还觉得几十块钱的塑料材质的公主裙看上去更好看。我从小父母就没缺过我什么,但是他们永远在忙,我一年见不到他们几次。我从小不是寄宿学校就是一个人被丢到国外。他们也没少给我报学习班,乱七八糟学了一堆。可是我一年见不到他们几次,不管在哪里受了委屈,都没有人安慰我,就算能满足物质条件,人也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的初恋随便表示了一下对我的关爱,我就对他死心塌地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到后来被伤到无比冷漠。我反省了一下,还是因为我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爱,比起那些容易被物质勾引的女孩子,我这样随便给点关心就被勾引的女孩子才是最可怕的。
教育不是一句话一个字能够说的清楚的,具体得因材施教。如果只是一味的给钱,满足她的攀比欲望,那么总有一天你是给不起的。比如说吧,今天她说我同学们都用iPhone,你也给我买一个吧!你就买了,因为你买得起,明天她说我同学都用名牌包包,你给我买一个吧,你也买得起。后天她说我有几个同学开的都是名牌跑车,你能买得起吗?大后天她说我有一个同学家里有别墅,你会怎么办?物质只是一方面,其他的应该也得,也得配套的满足,对她心智的教育也很重要,我认识了好多所谓富养的女孩,最后连他父母都看不起了,父母省吃俭用,满足她的物质欲望,自己过的挺穷,穿的挺土,这样的教育也不是大家所追求的吧。
个人觉得富养与穷养并不是体现在物质上,而更多的体现在物质所能提供的精神上。而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不匹配是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我是个男孩,小时候妈妈和爸爸离婚,妈妈自己一个人把我从六岁带大,最窘困的时候过春节就只有16快钱。可是在郑州开了第一家西餐厅的时候,妈妈还是带我坐着长途车去郑州吃牛排。吃牛排的时候妈妈一步步的教我西餐的礼仪与步骤。妈妈日子过得再紧,但是我买任何书或者出去旅游,妈妈都会全力支持。长大后接触社会,所有接触我的人都认为我家庭条件不错,比同龄人更成熟。这就是我妈妈给我的“富养”。所以,富养真的不是物质的提供,而是家长所能带给孩子的经历。
我属于穷养的。很敏感,内向,没有安全感。有工作了之后就想着赶紧存钱帮家里还钱,然后还完了之后还是存钱,觉得没有存款特别没有安全感。买东西时候很在意价格很纠结,对自己的支出比较限制,吃东西就算饱了就算不好吃只要点了尽量吃完不浪费,在朋友面前很没自信没办法从小在班里都是穿的不好看的,甚至当年高考考了三本为了省下复读费用早点出来赚钱上了大专,自己赚钱了之后特别想把童年羡慕别人的娃娃啊之类的买回来。其实现在自己上班赚钱已经好了很多,同事也说我很开朗,要自己给自己调整,但是整个童年和青春期很煎熬,真希望回去抱抱那时的自己,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富养。
个人认为,富养这个词,是在必要花钱的地方决不吝啬,而不是无脑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同样的3万元,有的父母顺从姑娘买了一个名牌包包。有的父母把它作为去国外名牌大学参观游学的费用,让孩子感受国外不一样的学术氛围。
我并非说买名牌包包这件事应该被苛责,只是觉得,在孩子心智和人格尚未独立成熟之前,身为家长要做的,一味地去满足她低等的物质需求,而是带她去发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广阔性。
真正算被富养过的姑娘,她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有意思的人。她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并且不觉得物质的过多附庸对自己有什么意义。
精神上的富养,品质上的“穷养”不论男女,一律适用。我不希望我的儿子能靠值钱的物品换来女孩子的青睐。我也不希望我的女儿用自己的一些东西去交换值钱的物品。我跟你牵手,是因为喜欢你,单纯的喜欢你。我跟你约会,是因为想跟你在一起,只跟你。你对我来说是独特的,不是因为你年轻、漂亮。有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附加值,但不是用来交换的砝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