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婚前是一个马大哈,后来老公的收入低到社会最底线,我一个爱吃爱玩爱穿的小资女孩,一个人要挑起让女儿过好的担子,还要负担家里的所有伙食,添置,我父母,他父母,人情,还要跟嫉妒狭隘的他和他家里人拼斗以保命,没余款买房,没离婚,周末年节不得不去婆婆家,每次以泪洗面,面对一个团队的集体攻击,耍心计,算计,惩罚,找茬,奴役,慢慢的我就累得得了脑瘤,啥人也不愿结交了,太累了!除了父母,我宁肯窝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了。我终于成功的变成了一个内向人,孩子也抑郁了,啥人也不见,很优秀的一个女孩研究生都保送名校那种,就是胆小,也不肯回来,他们家里人迟来的爱,看到她这样好,屡屡呼唤,想跟她套近乎,可孩子的疑虑已经几十年了,一下转过来她不习惯了。
人类历史最残酷的时间段莫过于二战吧,而二战最惨绝人寰的地方必是德国纳粹集中营。1945年解放集中营的时候,让人惊讶是,终于获得自由的"犯人们"没有丝毫的快乐,因为他们在里面被折磨到几乎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麻木不仁。但他们中有一个叫弗兰克尔的人眼里却充满希望和坚强,这源于对他妻子的爱。然而出来后,他才得知,妻子已经被杀害,他仿佛在那一刻丧失所有希望,但是他没有颓废,而是将愤怒转为9天9夜的写作中,《活着的意义》一书问市,他因为此书开创了新的心理学疗法:意义疗法。尽管如此,他任然不清楚在失去妻子过后,他活着最大的希望是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开导一个病人,他终于想通了。
人是需要被别人牵挂,关心,照顾呵护的,当然更需要别人的帮助与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除非这个人天生性格就冷若冰霜。同样,别人也需要得到自己对他人的宽容,欣赏,赞美,尊重与陪伴。其实,一个人如果长期离开了这种关系,那么他就会变得孤独,冷酷,心灰意冷,无所事事,更不会有任何作为。如果一个人,长期脱离外部环境(人际交往,企事业单位,家庭亲情,工作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都会下降,精神也会脱离正常人而变成另类。而短期性的个人生活是不会发生这些情况的。
性格因素:喜欢清静,自由,天马行空,不喜欢被别人打扰。性格内向,不喜欢交任何朋友。甚至讨厌与人交往,害怕被人评论,害怕被人伤害。压力因素: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只有离开嘈杂的人群,才能更好的应对和完成自己的专业工作。关系因素:与家人,同事,邻居,夫妻,亲子等关系冷淡。梦想与目标的因素:因为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近期目标,必须完成而自然规避他人的打扰。责任因素:为了逃避养家糊口孝敬老人的责任,不想尽自己应有的义务。自私,想逃避困难等等。
如果长期性的,甚至是与世隔绝性的这种不想和任何人接触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病态。因为他违背了一个人本该享有的天伦之乐。既忽视他人的存在,又堵塞了很多自己与人交往提升自我的能力。也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最终还是会被他人所遗忘。(没有了在群体中存在的价值)短期的这种一个人生活的状态,应该只能是一种放松吧,更好的进行一种自我成长,提升和锻炼自己的一种行为。这种情况不是病。
人类是一种以群居生活为基础的高智商动物。否则就不会存在有家庭,单位,工厂,机构,国家等等这些社会团体组织。而我们每个人的外部环境都是以这样的组织形式存在的。而且人与人之间都是在靠着各种各样的关系链接在一起的。上下级关系,亲朋好友的关系,家庭关系,夫妻,亲子关系等等。如果一个人可以长期撇开这些关系喜欢独居的话。我想是会有一些因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