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看了第三遍人生,每次看的心情都不一样,第一次看,我只是因为推荐而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感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是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种生活。第二读这本书时,是我对自己的未来迷茫时想起来读它的,我想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该如何面对这些我们都要面对的东西。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着挫折,有着失败的人,我们面对这些时,会怎么处理,是放弃,还是勇敢面对。我觉得自己达不到像加林那样,能够坚韧的从挫折中走出来,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在黑暗深处感受到一些光明。今天是我第三次读,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好心痛巧珍,心痛她是如此的深爱着加林,可是加林最后却在关键的选择中放弃了她,读到这里时,心突然好痛。 没错,这就是人生,无论你做了什么选择错了或是对了,你都要坚韧的活下去,只因为这是你选的人生.
这部小说几年前看过,每个人都想过上一种好生活,有一份获得生存的工作,一份美好的爱情。农村人希望进城,当城市人。城市人想进入大城市,特大城市。超越自身生命拥有的东西,追求拥有之外的。高加林便是获得了意外的生命之喜,进了城有了一分工作。但高加林最后的城市工作丢失爱情失败。根源在于想拥有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在于忘记了良心与根本。假如他不贪恋更多,不羡慕城市人,不嫌弃巧珍,与巧珍继续恋爱。他的工作不能丢,还会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一个人在追求的路上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婚姻也需要门当户对。他在嫌弃巧珍土的同时,与城市姑娘恋爱,这种存在偏见的世俗人群中,他作为进城的农民子女也被城市人嫌弃。一个人认清别人容易,认清自己很难。高加林认清巧珍,认不清自己。工作为谋生的职业,爱情为平等。这种平等的爱情中前提有家庭相互认可的平等。
高玉德的憨厚朴实,高明楼的“精明强干”,刘立本的“机智过人”,德顺爷的历事情怀。这几位乡村的老者共同演绎了在那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而农村的年轻人,不甘平庸的知识分子高加林,向往美好未来爱情的刘巧珍,城里公干子弟张克南,对未来幸福生活向往的黄亚萍,共同演绎了年轻人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于工作与爱情之间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也许,人生原本就是这样,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有时,又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到头来,无非是一场虚幻的梦境。正如高加林所看到的那座桥,最终只不过是一座彩虹桥,过程美好而短暂。但人总要回到现实中,现实又往往是残酷的,但无论结局如何,人还是要善良并且坚强的走下去。
很久之前读过这本书,“人生”在这里主要讲的就是高加林,高中毕业以后回农村教书,没过多久职位被人顶替,然后被迫扛起了锄头,心灰意冷时善良的巧珍走进他的生活,给了他久违的温暖,后来通过走后门进了城里,遇见了以前的同学黄亚萍,被她的知性才华吸引,在黄的攻势下与巧珍分手,不料黄的前男友的母亲将高加林走后门一事举报,高加林被工作单位开除,城市户口也丢了,又回到了生产大队,这时巧珍已经嫁做人妇……
讲了高加林的人生,也隐射了我们的人生,一辈子那么长,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高加林有能力,但是他太心急了,所以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许从他身上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这几天看了《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后,昨天忽然又把《人生》这部电影找出来看了一遍,心情非常的惆怅,遗憾,看着高加林的故事仿佛隐隐之中也看到了他的身上也有自己的身影,很感慨人生的选择和把握是多么的重要,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婪是多么的可恶,人要是不懂的感恩和珍惜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巧珍的朴实善良,和文化的高低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她的勇敢和执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让我们好生羡慕!电影看完那种惆怅和遗憾无以言表,30多年前在收音机里听过好几次这个电影,一直记忆犹新,现在再看无限感慨!
文学也源自生活,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太多的“加林”,我们或许为他的人生感叹,抑或为他的追求鼓舞,总之有多种情感在里面。但我要说的是,倘若加林真的是活在现实当中,那最后对他两个致命的打击包括丢掉工作和巧珍嫁人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而且是从生下来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的!包括这辈子你拥有怎样的另一半,或者在某时遇到什么样的人,亦或是否拥有工作等等。加林的结局正是他的命运所决定的,任何人更改不了,只不过对我们这些局外人看起来有些离奇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