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画画特别好,邻居有个妹妹画画特别丑,但是那个妹妹很喜欢画画就让爸妈给报兴趣班。我也让我妈给我报名,我妈说那些都是浪费钱,自己在家里画都能比他们上兴趣班的好。后来那个妹妹画画越来越好,还得奖了,而我变成了画画白痴,现在拿起笔画朵花都画不出。我妈就会在我面前酸溜溜的说,你不努力,人家之前画的那么丑,现在都能得奖呢,你呢?你有什么?后来那个妹妹想学钢琴,她爸妈也去帮她报名了兴趣班。然后我妈又会酸溜溜说人家有出息。你居然连乐器都不会。父母的强盗逻辑大概就是,你当初想坚持或者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他们觉得毫无意义,而当你身边有个跟你一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获得了荣誉,他们就会觉得明明就是你自己不努力,还要怪他们不给你机会。
1:“我怎么不去管隔壁xxx偏偏管你?还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其实是你管不着隔壁xxx,你看不惯他的某些行为,可是你又管不着他,刚好我跟他有同样的行为,你就拿我来开刀。
2:一件事情,你跟他们讲过程,他们偏偏要跟你讲结果;你跟他们说结果,他们却抓着过程不放;你过程和结果都做好了没毛病,他们就跟你论细节;你细节也没问题,他们就会说你的态度不端正
如果我连态度也没问题,他们就会一脸不屑,说这点小事做好了很骄傲吗,要是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就是没用
总之就是不想认同你,就是想找个理由否定你,就是要挑点毛病。
我说一个只在我们家听说过,别人家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小时候有压岁钱嘛。我的压岁钱一分都没自己拿到过。和“妈妈给你存起来”不一样。我妈曾跟我恳切的谈过,她说:“红包不是给你的,是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也会给人家家的小孩给红包,所以你应该把红包给我们。”(然而我弟弟三年级就可以自己拿着买游戏机。我跟我妈说为啥我高三了压岁钱还要交?我妈说我记仇。)
我十八岁的时候受委屈被我姑姑骂哭了,然后我姑姑拍着桌子对我说,你去年十七岁的时候哭那是你还没成年,但是你今年都十八岁了,是不应该哭的。但是在我十七岁被骂的很惨哭的时候她这样对我说的:你以为你小吗?你都十七岁了还有脸哭。但是在第二天她在部门开会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就在主讲台上哭了,然后我就在想不是说十八岁过后不许哭吗?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抓着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了。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了....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也没抓手机....那就一定是我玩手机了然后故意装模作样给她看的....也完蛋了....
有一种行为我至今深恶痛绝,归纳成逻辑大概就是:孩子跟家长聊天时,要如朋友一般无话不谈。但是一旦关系紧张,孩子说的内容就成为呈堂证供,家长用以作为指责铁证。然后过一段时间,家长还会什么都不记得了似的很受伤: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跟妈妈/爸爸说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