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虑好久,也找了一些资料,加之之前父母和祖父母的讲述,大概知道点。所以我就简单的回答下。在哪个特殊的年代,贫穷是普遍性的,而且贫穷的程度是80-90这些年代出生的人没法想象的,但也不是像国外一些带有特定意识形态的眼光所描述的那样残酷。穷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穷的定义都是相对的,每个人对于穷的定义不同。我自己对于的穷定义为:吃饱与否。上个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加之一些内外部因素,整个国家都在勒紧裤腰带奋发图强。按照老一辈人的讲述就是至少一半人是不能吃饱肚子的,按照我的标准来说,那就是很穷了。但是绝对不是某些国外媒体和国内公知说的饿死很多人(具体数字很大)那种情况,因为我祖父母讲这些天文数字,他们都笑了,否定有这样的事情。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新中国,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在,现在大家出国,老外们听到是中国人,第一反应就是有钱。让我们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社会吧,不要辜负老一辈人们的付出!
同等条件对比才科学,五六十年代一个人到底有多穷,确切的告诉你,不穷还很富裕,能过上小资生活,吃好的,穿好的,带好的,无忧无虑。事实说明,周总理出访时,需要做一顶,海龙帽子,可是海龙的,任务下达给天津盛锡福制帽厂,厂方一次做了三顶海龙帽子,让总理挑一顶帽子,其于二顶退回,退回的这二顶帽子,就放在了劝业场出售,每顶2000元,当时就有一友,单身一人,每月工作收入七八十元,他就能拿出钱去买了一顶海龙帽子,当时让我们如此的羡慕他,每当下雪时总让他带上帽子,看雪花在海龙帽子的周围飞舞,就是落不到帽子上,偶尔有落上的雪花,马上就化成水珠落下来,多么神奇。当时他带一块劳力士手表,在享德利买的,998元,那时娶个媳妇也就几百元。人是穷,穷在人口多收入少上,当时三口人之家,二人工作是什么样的生活,可似比比今天三口之家二人工作是什么样的生活,还是在有房的条件下。
我是74年的,记忆中虽没有饥饿的影子但也只能勉强吃饱饭。上小学前吃一餐白米饭很不容易!至于荤菜只有过年或者遇到结婚造房这样的喜事才能尝到。60年代初是最惨无人道的。我爷爷死的早。我大伯和二伯已经成家。自顾尚且不暇。我奶奶带着我三伯和我父亲一起生活。我父亲小时候就差的被饿死。有一年大年初一吃过午饭晚饭吃什么都不知道。家里仅有一斤多米粉要留着明天客人过来拜年吃。我奶奶带着我父亲和我三伯去临村生产队已经挖过的胡萝卜地里翻找遗漏下来的小胡萝卜,三个人挖了一下午,挖了小半淘米用的小箩!却被队长连淘箩带小锹都没收了。我奶奶是小脚,我三伯和我父亲还小和他挣执不过。三人只好空手回家,大年初一连晚饭都没有的吃。这是真实的故事,我三伯那时已经懂事了,这种绝望的记忆不可磨灭。现在每次讲到都眼睛含泪。
我上小学时上台跳舞穿补满补钉的衣服,上小学学费2元交不起,学校免了我的学费,上高中时穿的衣服常常补得不见底布,家里平时没肉吃,要到过节那天才买肉。大米不够吃,煮饭以红薯芋头等杂粮为主。炒菜基本没什么油。上高中时住宿,一个月伙食费是自己从家里带3o斤米,然后交3元钱就行。我初中高中都能得到助学金,一个月3元左右。一年到头就是过年时每人做一套新衣,以前是买布做衣服,有布票才能买布,5岁以下的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手工缝,每人一双新布鞋也是妈妈手工做的。我是5O后,家中老大,姐弟六个,我的家乡在山区,但是我的父母很开明,在没有爷爷奶奶的情况下,让我带着弟弟妹妹上学,一直上到高中,因为没有高考,无法考大学。恢复高考后,我小弟考上了大学。
那个时候我正是学生,家里生活之贫苦,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相信,这么说吧,吃一次面条,放点豆油和醋,就盼过节一样,一般过年才能见到较多的油葷,衣服没有四季之分,最多两套供换洗,一年绝大多数时间打赤足,只有一两双破布鞋,平时没有任何零食,能基本吃饱算不错,一周以上烧水用捅挠澡,半年看不上一场电影,假期去走亲戚真的是脚走,最远走近百里地去看亲戚。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人工担井水吃,下河洗衣服,非常羡慕在学校搭伙的同学,五十年代搭三攴6元/月,家里也拿不出來,总之与现在完全不能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亳无誇张。
在城市还凑付,城市户口有定粮食供应,每月有3至5两油供应,什么都是要票证供应。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真正穷和困难的是农村和农民,他们完全依靠人民公社交完公粮后的粮食全体在公共食堂吃饭,由于大跃进和浮夸风的原因,造成粮食产量严重欠收和失实,交公粮后公社的剩余粮食严重不足,公共食堂吃光后就没有吃的了,又不让外出逃饥荒,就是这样,1960—1962三年内有上千万农民饿死,还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最严重的省份是:河南、甘肃、山东、安徽、贵州、四川等省。这是那个时代以后出生的人想象不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