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跟其他大多的生物一样本质是群居动物,当娱乐的时候通常是与某类物品或他人互动。就答主本人来说,是非常喜欢发呆的一个人,但是发呆的时间比率只占了我空闲时候的很小的一部分,但对答主来说已经很足够了。如果强行发呆,会让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受,熬过这个阶段会舒坦很多。也就是很多人尝试打坐后觉得整个人心很通透的原因,因为挑战了自己的本能。如果是常态发呆,也就是我常做的,上厕所的时候,坐飞机的时候,特别是乘车的时候。这种时候能想的事儿和想的通透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特别对我一个创意行业的人来说,会蹦出很多平时连头脑风暴都想不到的东西。但,在很多时候,我也特别有种写东西的冲动。也就是说,我依然想要与某个物体互动。归咎于本质,人从出生的惯性和本能,是习惯与世界互动的,与自我互动-及发呆相对来说比较更加容易。
功利主义大师边沁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人“快乐”与“痛苦”的主宰下。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该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是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简而言之,支配人类行动的只有两个因子:快乐与痛苦。人类行动最直接的目的是: 最大程度地获取快乐,最大可能地减少痛苦。娱乐,本质上就是一种获取快乐、逃避痛苦的心理机制。在娱乐活动中,人体能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跟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和开心的感觉。意思就是说,在娱乐活动,人能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在发呆活动中,却没有这个功效。另外,说“选择娱乐是逃避现实、孤独”的观点,也不过就是“获取快乐、逃避痛苦”的心理表现。
根本原因是生命意志在作祟——也就是我执。发呆区分为两种情况:从消极方面看是迟钝、睡意、生命的疲倦;从积极情况讲,是独处、静思、冥想,乃至禅定的状态。你要知道佛教花了多大的心力,去求取这种积极状态的最高境界……所以你所问的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为什么动容易,静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当然答案是显然的——万物运动的宇宙中,静是最困难的!偶尔的静的时刻,对于人是一种不稳平衡,而绝对静止,对于宇宙是一种不可能的下限——也就是物理学上定义的绝对零度——等约的说,也即是佛教中所妄想的涅槃大圆顶境。人是无明业生物,静是不可能的,静就是生命的止息,死。
讲真,现在我觉一个人做到在空闲时找到事情娱乐,是一件门槛较低,比较简单地事情。而一个人能够做到「放松地去发呆」,是一件难能可贵地事情,因为虽然你此刻没有事情可以做,但是仍然有很多事情在脑海里拉扯着神经,让你感受到细微地焦虑在默默包围你。娱乐和发呆本身上也是没有什么区别地,不过一次放松发呆会让我觉得我可以短暂地和这个时空脱离,能感受到两个自己在彼此观察,虽然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很酷。娱乐活动还是很好选择的,平时多培养几个爱好,交几个有相同爱好的朋友,没事的时候一个人或者约个朋友出去转一圈,都还是不错。
孤独感,每一个人都会害怕孤独,世界这么大,身边往来的人那么多,却没有能和自己相契应的人和事物,世间始终在轮转,所以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也为了压制内心的那份孤独感,人们都会不断的找寻东西来让自己不空虚,哪怕就只是拿着手机翻一翻也要,而现在的人似乎也闲不下来,说回手机,已经是极度依赖了,其实空闲的时候发呆并不见得是浪费时间,更可以让你在一天的忙碌中静下来,去回想今天的事情,有所沉淀,也可以自我放飞思想,回看过去,想想未来时空,空闲是发呆真的是一种好消遣。看到这的你们就放下手机歇一歇吧~
我更喜欢一个人呆着,或三五好友聚聚,不是太喜欢热闹喧嚣的娱乐,所以,我应该是选择“轻娱乐”。娱乐和旅游等,其实也是蛮消耗精力的,更多的人是选择休息,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很累,只是这部分人没有发朋友圈;而选择娱乐旅游等的人往往会在节假日发朋友圈,所以,显得这部分人更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