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让你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文学是一门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说白了,就是说话的艺术。同样的话,别人说出来好听,你说出来不好听,为什么,因为你不会组织语言。你可能会说,有些人不懂文学,但是说话很好听,在单位人缘很好,说白了,这不叫说话好听,这叫迎合,叫圆滑,叫溜须拍马。说话永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些人说话好听,并不是他天生如此,而是他善于学习,如果你会背一千首诗(包括古体诗和现代诗),那你也可以出口成诗。因为诗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东西,只不过是把生活中的所做所想所感用好听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
文学可以开阔视野,带我领略了多彩的生活。读了很多书我才知道,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我憧憬的生活,也有人正过着我意想不到的生活。
个人以为,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上的文学定义,意即宽泛的文学涵盖范畴,它包含了人世间一切文字表述的内容,甚至我们日常的言语表达,都要字斟句酌,都逃不开文学的窠臼与束缚。一句话:凡是有人生存的地方,就有广义文学的存在和延展;另一个是狭义的文学定义,即指文学作品的种类明晰,可以细分为若干种类若干类型,比如我们现在的答题,也是文学表达的一种形式,要么是说明,要么是叙事,要么是夹叙夹议,要么是史考探佚,都可以称之为文学表述,只不过表述的内容有好有坏,表述的水平有高有低,如此而已——两个定义虽同为定义,但一字之差则谬以千里矣。
“文学提升了人生,文学使男人英武而使女人美丽,文学使生活鲜艳而使战斗豪迈,文学使思想丰富使感情深遂使话语与岁月迷人,文学使天与地,月与星,鸟与兽,花与草,使金木水火土都洋溢着生命。文学与革命都追求献身,追求完美,追求圣洁,追求爱恋和永恒,文学是多么光辉的事业。”
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小到认识一棵树、一只昆虫,大到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换言之,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特殊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其过程本身富含对世界的疑惑、探究、认知,以及情感和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我们通过阅读现实主义文学,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伟大的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时代,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等不仅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对于读者具有极大地教育意义。
首先,我们从人生幸福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孩子幸福少。,一个人不仅要有获得生活幸福条件的素质,同样要有获得感受生活幸福的素质,幸福是人生的体验,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拥有感性素质是体验人生幸福的前提。感性素质低的人,任由生活环境脏乱差,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对美好的事物视若无睹,没有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凡事只看有用或没用,生活情趣少,情感不丰富。其次,从事业成功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孩子成功难。小康社会,是人追求感性需求,是人的感性需要全面升级的社会,是人的审美需要,来到了日常生活的关键位置上,人的创新意识,追根溯源是感性素质,未来孩子要面对的,是竞争审美力的时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缺少艺术教育的人破坏大。一个受过艺术教育的人,一个对美有追求的人,会从本质上抵触丑恶的行为,我们社会发展中一切丑陋的行为,追到根源上,是人的感性素质低下,感性素质,感性智慧,感性质量,感性文明这四个概念,完成了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职能的连接。对于个人,它关乎到幸福与成功,对于社会,关乎到生存和发展,艺术在生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职能被揭示出来了。人的感性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童年,错过了艺术发展教育的关键期,我们的孩子会“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站”。一个孩子都应学习一件乐器,从四周岁开始坚持到初三左右,在发达国家已经是教育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