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的闺蜜和我说了一段话,大意就是:你现在在北京我在南京,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聊的了,难道就一遍遍回忆以前的大学生活吗,我和我闺蜜认识到现在,大学同专业一个寝室,因为我自己个性的原因吧,原本朋友就不多,聊得来的更是少,所以就天天和她腻在一起。以前好的时候,真的天天如胶似漆好得像一个人,大学毕业之后就慢慢开始生疏。虽然当时已经是我在北京她去了南京,但是我们都说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刚开始还有经常聊,但后来频率越来越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我主动找她聊,后来我们俩基本上都没什么话题,我给她分享好玩的事,她也最多回几句哈哈哈,有时候甚至没有回复。想找她聊视频电话她总说没空,但她发的朋友圈又说聊得很开心,还有视频截图。最后变成了,如果我不主动发消息,她也不会找我聊,后来她恋爱了,对方家庭背景非常复杂,还有前科,我觉得不合适,蹿腾她有空来北京找我玩,她沉默了很久。
生疏感,来源就是一种过度礼貌,你想想,要是和自己关系特别好的哥们姐们,生疏什么?恨不得碗里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扒拉走,因为往往越亲的人,越是彼此之间无所顾忌、畅所欲言。但是生疏了就不一样了,生疏了也不是说什么过分的话,往往表现出来就是过度的礼貌,比如说下面几个例子:以前朋友间交往很随意,后面突然一个人开始很客气地说谢谢。以前两个人经常一起吃饭互相请没什么避讳,突然对方开始5毛钱都要转账给你说到底,就是产生了一种对人的防备和生疏。对待自己人的时候,一般人总是互相大大咧咧,看上去彼此没那么多讲究和礼貌,但是却让人觉得亲密无比。不拿对方当自己人的人,才会表现出过分的礼貌和客套。一旦两个不那么熟或者彼此不认同的人,才会互相你来我往、敷衍式地说的场面话,保持做人基本的客套和距离。
打开音乐,偶尔间再次听到了,阿杜的《撕夜》,很喜欢其中的一句歌词:“旧电话撕了一页,我的朋友还剩下谁?冷冷的夜,冷冷的,湿了一夜……这些歌词让人有种心生悲凉的感觉。”如今我们再也不要用电话簿了,我翻开手机看着上面的通讯录联系人,翻着翻着,突然觉得有些人存在了好些年,却再也没有一丝交集了,那些号码似乎只是一个个冷冷冰冰的数字,没有了了连接,也便没有了温度。在翻来覆去中,也惊觉到有些人已并不在我的通讯录里了,她是何时删除了我?他又是为何要删除我?我也不得而知了,或许是我们在工作生活的忙碌里,不觉中已忽略了对方,联系问侯得太少,觉得没有了占内存的必要。
作为普通上班族,一年仅有两个长假,虽然离家说远不远,但是一年顶多也就回去两次,这次放假的两天在家里呆了10来天,大年30放假,29晚上6点我还没想好带哪些东西,琢磨着明天就要回家了,好不真实,搞得自己烦闷得很。回家,回家做什么啊?是,过年在家吃几天,初五去姥姥家,初六去爷爷家,安排!可是我还是觉得无聊的很,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不爱我的亲人了?这难道就是别人说的麻木不仁?其实我只是觉得回家不知道做什么而已,无关乎北京和老家的繁荣程度,因为在北京我也只是待在家里,也同样不知道做什么,只是自己无聊。而回家头痛的是需要面对很多人的那种无聊和不自在吧。
从某一刻起,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一下子长大了的感觉。当知道心里面想的和表达出来的总有差异,当我们想的总是不一样的;当你和她之间所有的争吵都变得无意义,当明白了你和她接触到的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感觉,那是不同时代的难以跨越的鸿沟;曾经难以建立的沟通在以后仿佛更加的不可能, 你知道她能为你做的她都会愿意为你做,她的世界中心就是你,可是她就是不懂你。
聊工作,聊生活,聊择偶的每个瞬间都觉得生疏。聊天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说了你也不懂。这种感觉几乎会在每一个妄图提起话题的瞬间产生,关系越亲密,越容易有这种感觉,因为自己觉得大家实在太熟悉了,熟悉到自己这句话出口,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都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