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的时候存留着一个极度邋遢的形象,蓬乱的头发几天没洗,头屑隐约可见,眼睛的边框带着几分油腻,镜片深度蒙尘。这样的我坐在教室里面,却觉得自己是最智慧,最有深度的人。你看那个油头粉面的奶油小生,一帮女生围着叽叽喳喳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好种。你看那个天天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婊砸,指不定…………我的思维回路也就到这里了。我常常觉得,凡是在外表上粉饰自己,在自己衣着打扮上下心思的人,一定都是那些虚张声势的纸老虎,都是一碰就碎的泡沫,在天空漂浮折射斑斓的光影,我一口浓痰就能让他原形毕露。所以我就一直邋遢着,邋遢到高中。整个高一我也以一种相当诡异的外貌管理模式读过,我几乎是班上最不修边幅的那个。我常常想起某位伟人,某些大牛,某些呕心沥血成就大事之人,他们披头散发,灰头土脸,一身狼狈,却铸就伟业。那些一个个自以为精致的同学,一看就是目光短浅,追着眼前那点蝇头小利不放的渣渣。然后我在高二遇见了一个妹子。我突然意识到,人有的时候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你自己打扮的像个乞丐,像个疯子,活脱脱一幅尖酸刻薄的样,就好像潜意识里鄙视着所有精心调制生活的人。我一直以为我是生活的发现者,其实我只是生活的弱者。
所以为了那个妹子,我从此褪去了那层脏兮兮的保护壳。
我就说一句实话,打扮是我自发天性,不是任何人对我的要求。承认这点很难吗?这个问题的本质,和 为什么早晨要洗脸梳头,为什么出门要穿戴整齐,是完完全全一样的。打扮,是为了尊重看到自己的人心情舒适的视觉感官,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加自信的作为。没有人强求你,更没有社会约束你一定要如何打扮,化妆买衣服,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女人必须要打扮吗?那要看你怎么定义打扮了。我的大学本科室友,四年期间大宝都没用过,唯一使用过的护肤品是洗面奶,夏天涂点防晒。从不乱买包包,唯一的和我们每次出去的包都是双肩书包。手表是米奇手表用了四年表带断了换了一个十块钱新表带。可是她每天穿着整齐,头发梳得标准马尾,待人谦逊有礼。这大概就是题主口中所说的,保持基本的干净,就可以了。她这样的生活我觉得挺好的,不是吗?她自己能享受快乐,有何不可?虽然和我的生活不同,可是我觉得她的生活方式真是一点错都没有。
人们以貌取人,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形和打扮直接说明了他所有的生命状态。在任何社交情境下,一个人的打扮都是比言语更强大的“信息媒介”。不打扮,也是一种打扮,甚至,比打扮传达出的信息还要强烈,和丰富。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形象,悦人悦己,降低沟通成本,增强人际连接,才是打扮的根本诉求所在。在不同的风格和自我界定中,我们试图建立自我,也用衣服来告诉自己,我是谁。我会为了见我有好感的男生穿最漂亮的衣服,化最认真的妆,我喜欢异性欣赏的眼光。我会为了代表公司形象的任何出场,穿最得体又别致的服装,当时,我就是品牌。我会为了享受高级餐厅的晚宴而紧张,挑选最适合餐厅环境的服装,让自己觉得舒服。我也会为了见长辈、见老师们而故意dress down,越是简单朴素的打扮,反而更需要有心思点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本身具有审美的需要,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打扮健身美容等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的行为就显得理所当然了。而从原则上来讲,在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情况下,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个体消极自由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被干涉。但在公共领域日益扩大并不断侵蚀私人领域的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私人行为、自由选择乃至私人生活显然不可能不被他人所干扰,而是很容易被放置于几乎无处不在的公共场域当中被众人评判消费。但个体的选择自由在道德直觉上还是成立的。因此女性是否化妆取决于个体自由选择,他人理应无法干涉指责。
一个女性在打扮自己的过程中,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百万年来演化出来的心理适应器。她不会说自己之所以打扮自己是因为自己的祖先有了这个行为从而更成功地传播基因,而这种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生成,也控制大脑的塑造,从而使得自己有这种打扮行为。她会说,自己就是喜欢化妆,或者自己希望别人看到漂亮的自己。而相应的,男性在努力赚钱时也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的演化适应性。他们会给自己的赚钱行为找到理由,但这些理由不一定是这些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
想被别人喜欢,是人的天性啊。所以我们才会打扮自己。噢,天哪,这就是这个问题里最大的错了。你以为有几个男生认识女装品牌?什么牌子的高跟鞋最美?高跟鞋几英寸的最好穿?防水台是什么?什么牌子的包包最贵?什么是凯利包杀手包笑脸包?眼影分那么多颜色有什么意义?口除除了大红和玫红其他分那么多颜色干什么?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女人买名牌包,买各种名牌衣服鞋子,很多时候都不是穿给男人看的。我们是穿给其他女人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