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毕业工作以后才懂得,工作之前也就说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完全拼自己的实力,是非常理想的竞争环境,当然我说的是一般情况。但是一旦研究生或博士毕业后,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正拼爹拼娘拼丈母娘拼老丈人的时刻,你费劲了力气换来的一切只不过是别人的起点,再俗一点,房子爹或老丈人准备好了,你还在为首付发愁,生了孩子没人管,一个人简直就是铁人,除了晚上睡几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是连轴转,身体好点还行,身体差的完全顶不住。领导天天嫌弃你的心思不在工作上,嫌弃你没加班。都是自己默默的承受,压抑的生活,容易不,哈哈。躺下的那刻,闭上眼睛,心中搜寻着一丝一点的慰藉,就很满足了!
你走过的每一步路,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费,本科前顶多算是基础教育,研究生才真正算在学专业,除非没好好学,或没学好,或动机不纯去读研博,,学历高本身不代表什么,但是能有实力够到这个层次学历的人,内生力会更强,做一件事的成功几率会更高一些 ,因为他们见识了更多的优秀和高水平,有机会学习更优秀的思维方式和格局方法,,人生若只以金钱论成就 ,那你真不如从小学就去学卖煎饼,但小学没毕业的人,大概率上,这辈子也就是个卖煎饼的了,高学历的卖煎饼却有更高的可能性把一个煎饼摊干成个煎饼产业,干成上市公司,当然,我说的是大概率情况,不是必然
要学会情绪管理。研究一个问题遇到的挫折往往是巨大的,很可能你几个月的功夫在一瞬间付之流水:我自己遇到的情况就是我参考的一个论文在我复查的时候发现致命缺陷,致命到我可以构造出反例。换句话说,那篇文章的错误是不可修复的。我导师让我终止研究,而不是为了水论文而假装看不到(后面很多其他人不知道是没看到还是装作没看到水了文章)。即使研究顺利,一般我也需要实验过多种方法后才会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其中滋味,只有尽力过的人才知道。 就算论文写完也需要不断的修正趋于完美。所以必要的情绪管理是肯定要的。
我是80后,我读了研究生才知道,喜欢跟我聊天的人多了,尊敬我的人多了,我处理问题的思维变了,心胸更宽广,看得更远。思考问题的方式很重要。论文写多了,思考问题更成熟、严谨。遇到新生事物喜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英文很重要。你要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就要学好英语,毕竟是国际语言。身体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事儿的时候,还是去去健身房,游游泳,操场里跑两圈,打打羽毛球什么的。
研究生重在研究。 很多人到了研究生还“不断打基础”,不去读新论文,不去做研究。 倒不是基础不重要,但是重新发明轮子真的很浪费时间。如果真的是为了研究还好,其实很多人看书其实是出于对研究未知事物的恐惧:宝宝好怕?做出来的结果不好觉得low,好的又做不出来,还不如看书,看书多没压力啊。 这一点是要不得的,“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技能,这个技能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做做做。更别说,边看论文边学习那才是别有一番滋味。
读研读博是最开心的时光,我一个电话,男朋友马上就蹬上自行车从湖滨赶到樱顶。那时候我俩虽然很穷,但做科研时的新进展就足够让我们欣喜好久。周五晚上大快朵颐啃完一只小胡鸭,然后一大群人到梅园小操场看最新的露天电影。
上班以后才发现,读书真简单真幸福。有娃以后才发现,工作上的事儿真不叫事儿。。。
p.s.博士真的不应该生娃。。。因为我没法接受那个继承了我们的基因却反应慢半拍、注意力涣散、只想吃零食和出去玩儿的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