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相信小时候的你、我、他也都经历过,总觉得别家东西好吃,大人说是“隔锅香”。就比如上学时觉得别个班的老师漂亮。因为自己的老师天天给自己授课,见面多,对自己要求严。这样你就多少有点厌倦了。还有人们常说的“爱人,是别人的好”。都存在着一个“视觉疲劳”的问题,过日子久了,眼前的爱人,总没有恋爱时的漂亮,总觉得人家的老婆(丈夫)好。主要原因:人们都有“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的心理。距离产生美,俗话说“远看婆娘,近看猪”就是这个道理。长时间相处有“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能力强,感受性高,反之亦然。而感觉阈限指的是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比如你用一颗针,轻轻地接触你的皮肤,首先只有接触的感觉而并没有痛觉,而随着慢慢地用力,你突然感觉到疼痛,这个刚好能感受到痛觉得最小刺激量就叫做感觉阈限。那为什么总觉得别人家的菜香呢?家人做的菜随着时间推移,菜的偏好,菜的做法均有很多相似或者一致的刺激,在这些菜的品种、偏好、做法、味道等不断刺激下,人们对家里的菜的味觉感受阈限值提高了。而当我们突然去了一趟隔壁邻居家或者朋友家吃饭时,因为菜的做法、口味上的差异重新构建了你对某一样菜口味上的新的阈限值,造成了你觉得别人家的菜香。
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能是一种思维模式吧,在这里我要对我麻麻说声对不起,我麻麻的厨艺也是很好的,可是小时候每次我去同学家吃饭,都会被他们家的东西惊艳到,某某家的香肠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香肠,某某家的炒肉啊~我一辈子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炒肉了。某某家的青椒炒牛肉,偶想念你。还有一次,去某家吃红烧肉,回家跟麻麻夸了一下,麻麻也做了,可是没有那个美味啊,还有放学回家,闻到令人流口水的香味为神马都是从别人家厨房飘出来的。
我们的比较,总是“以人之长比己之短”。养孩子很多时候也是如此。“别人家孩子”是一座永远也难逾越的山,我们的努力,因为这座山而变得无比苍白。醒醒吧!痛苦都是自找的!换个角度,“以己之长较人之短”,你会发现“阿Q”精神其实可以很幸福。这不,你家孩子呀老公呀都是那么优秀,你也不赖,还有啥可烦的,是吧。
距离产生美,陌生有神秘感,别人家的好是因为别人家的总有接触不到的时候,别人家的在你面前也总会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而你没有机会没有福气欣赏到对方的恶劣,因为你不够资格,跟你尚有距离陌生感,所以呢,别人家的比自己家的好。
人性心理的问题,只要不太过分就很正常的心理。过了的话就学会克制和满足就好了,因为确实有别人家的就是比自己的好。但很多东西冷暖自知,总是用对比的眼光看事物,终会败在对比上,做人还是happy 就 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