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能力不是看新闻、看网友论辩就能长进的;思考本身是有方法可循的。或许你不以为然,认为人人都会思考,有什么需要学习思考方法?没错,的确人人都会思考,但如何思考的正确与有效,却不是人人都会。
以真善美为例。我们在思考主张是否为真、行为是否为善、事物是否为美,必须掌握“真”、“善”、“美”这些概念的意思,它们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评价当中的理据与推论。思考方法就是提供具系统的方法,教我们正确有效处理这些问题。
任何思考都逃不了概念与论证。因此,思考方法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它适用于探讨任何课题。学习思考方法,就像武侠小说的高手,修炼好内功心法,再将它应用到不同武功招式,便能提升招式的威力。
思考到底有何益处?这可以分为公共与私人层面。
公共领域:学习思考方法,将能帮助我们厘清公共讨论当中争议性的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懂得分析某个立场是否真的有道理。
私人领域:学习思考方法,能够提升个人的思考与表达能力,不论在学业或是工作上都有所裨益。在这个信息泛滥的年代,思考方法也能令你排除无用或错误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思考这件事并不难,只需要按照下面三个简单的步骤:
1. X 是什么意思?
2. X 有什么理据支持?
3.关于X ,还有什么可能性?
问(1),是令我们关注某个言论里关键字眼的意思,避免语言意义不清或者误用,导致我们思考混乱。
比如,我们常用“缘分”这个词语,但如果想深一层,便会发现它的意思并不真的很清楚。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不信缘分?”,基于情商我会答“我相信有缘分。”但如果她够谨慎,杀我一个措手不及,忽然问我“但怎样才算有缘分?”我想自己只能支吾以对,想办法蒙混过关。
又比如,我们常听见信徒说“神无处不在”、禅师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我们对这些说法耳熟能详,便以为了解清楚它们的意思。但假如你想深一层,不难发现这些说法其实意义不明。例如神无处不在,是否也在我与你的鼻孔中?如果不是,“神无处不在”又是什么意思?
问(2),是令我们关注某个言论是否合理可信。如果某个说法没有理据支持,便不应该接受这种说法。
比如,现在都爱提倡国家利益,仿佛只要你不支持本土利益,便是卖国求荣的贼徒。但如果任何事我们不问理由,视之为真理,实在有辱上天赋予给我们的脑袋,亦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反省一下什么是“国家利益”,便会发现问题多多:外商的利益属不属于国家利益?如果你认为它不属于国家利益,理由是什么?又,资本家的利益属不属于国家利益?如果属于,我们就要支持资本家了吗?如果不属于,又如何界定“国家利益”呢?
问(3),是开拓更多的可能性。在思考时,我们时常会因为忽略某些可能性而作出错判。
人有时很自大封闭,找到理由支持自己的立场,就以为自己的立论正确无误,毫无破绽,其实只是没想清楚。思考卓越的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习惯思考“持相反立场的人有什么可能反驳与回应?”
比如,用“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支持明星的论调,看起来很符合正能量精神,但想深一层,小偷也很努力,提出者又真的能接受吗?说白了,大多数言论的提出者往往只是基于情绪而理论,从没想过反对者会怎样回应与反驳。
除此之外,思考严谨、全面的人,在分析某个定义、论证或原则时,都会思考有什么可能情况可以作为反例,质疑这些定义是否恰当、论证是否正确、原则是否错误或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譬如,现代商业社会很流行的功利主义:“只要某个行为或政策能够带来整体最大化的利益,便是正确的”。但这想法明显忽略了以下的可能性:“医生杀死一个无辜的人,拿他的器官救五个急需器官移植的濒死病人”,这无疑能够带来整体最大化的利益,却不见得正确。
我们在思考时,应该多一点想“自己是否可能错误?”、“对方有什么可能回应与反驳?”、“有什么可能情况,可以作为反例?”这类问题,避免固步自封的思维。另外,多些思考(3),也能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发掘更多可能假说与猜想,有利知识的突破。
这三部曲貌似简单,实际运用起来却会遇到更复杂的程序。比如,如何避免语言的误用或意义不清,就需要了解语言概念上的弊病,以及有助于思考分析的概念工具。又比如,如何判断一个论证是正确,就需要了解基本演绎逻辑与归纳法。我们可以将(狭义)思考方法划分成六个范畴:
1.同情理解原则:了解正确的思考态度
2.语理分析:厘清言辞意思的方法、避开有害于思考或妨碍有效沟通的语言概念上的弊病。
3.基本演绎逻辑:检验论证是否正确或主张是否一致的方法。
4.基本归纳法:检验论证是否归纳上正确的方法。
5.谬误剖析:了解典型的错误思考,从而避免错误的方法。
6.概念工具:认识哲学家常用的概念工具,帮助我们进行概念分析与推理。
而广义的思考方法应该培养宏观开放的视野与人文精神,所以还需要三个我认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
7.基本伦理学与哲学理论:了解基本伦理学与哲学理论,学习分析是非对错。
8.人文精神:了解社会学常见的议题与批判,培养广阔视野与人文关怀
9.科学思维与精神:了解基本的科学哲学,培养科学思维与精神。
过去我的很多回答都围绕着这九个范畴,未来也依然会如此。
多读书,趁着自己能动的年纪赶紧出去走一走,经历一些事情,然后经历也不能白白的经历,要给自己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做一个总结,还有读书,读书要读有用的书,不要整天捧着一本武侠的或者言情的小说各种看,还觉得自己为什么看了这么多书,还是不能够很有想法。
有想法的人,其实在我看来呢,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天生的有点想法有点头脑的那种人,这种人一般天生想法就比较多,可以提出来很多有见解的想法,可以轻而易举的就比别人优秀的多,但是还有一种,就是我说过的那种需要用读书或者出去旅行来丰富自己的经历想法的人了。
一般而言,这种后天有想法的人,一般都是经历过很多一般人没有经历过的事儿的,他们能承担的东西比一般人要多,当然了,内心也更强大,想法比较丰富,是真正的有实力的人,遇见这样的人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讨教一下啦。
如果想要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去努力吧,多看点书,多学点本事,去经历一些没经历过的事儿,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想法也早晚会多起来的。
多看,多想,多听,多问,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嘲笑,不要怕异样的眼光。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就可以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
首先,多看书才能够有想法,只有接受了广阔如大海的知识,才能够有想法,因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多读书,你才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够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读书,是你有想法的基础,是你有一个清晰的想法的基础,没有读过书,你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异想天开。
多动动脑子,多想想自己生活中灵光一闪的问题,说不定你就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从脑子里蹦出来。
多听,多听听别人的想法。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只有多听听别人的想法,才能够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改进的方案,不要把自己拘束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这样与闭门造车无异。
不要怕出丑,不要怕嘲笑,不要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有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够让自己的想法能够被别人接受,能够得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害怕别人的不同意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
想要成为有想法的人,也就是说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觉得学习美术是一个不错的提升方式。因为艺术,他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富有创造力,各种东西都可能存在。而且这玩意也就特别的让人能够专注下来,长时间的保持一个目标不变。这样既能够让你有一种好的想法,也是能够让你把这个想法付诸于实践。
艺术生他们的素描或者之类的作品,可能只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一张虚构的图片。但是要不了多久,他们就能够把这些虚构的东西给完全的描绘出来。像这样的想象力,一般人是难以达到的,需要专业性锻炼。当然这样锻炼出来的不单单是平面作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咱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还有跟一些比较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多交流,多沟通,看他们是如何创造出这些的想法来的。追本溯源,看他们有一个东西联想到另一个东西。有这样的东西,想象成为一种复杂而又精巧的东西的过程,感受到他们的震撼之后,自己慢慢也会向他们看齐。
在这个追求“小异”的社会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的有想法,并且能够区分于他人。有想法的确是好事,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上,有想法能够让你变得出类拔萃。个人觉得想要有想法那么你就必须拥有创新能力。何谓有创新能力呢?实际上这就要求你有自己的思维,不要去追随或者模仿他人,这样才能让你慢慢的变得有想法。
其实我身边也不乏有想法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比较独立的,他们敢说敢做,所以我也认为一个真正有想法的人必须敢说,如果对于自己内心的想法都遮遮掩掩的话,那么何谈有想法呢?所以要想拥有想法就不要避讳。
不断的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人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往往活在他人的影子里。而真正有想法的人从来不追随他人的脚步,所以独立是培养一个人变得有想法的基础。
首先你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为你没有知识储备,想爆发出一些火花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当你去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就要多听多看多想。只有这样子你才能够去记住一些事情,当有一些奇妙的想法发生的时候,千万不要停止你的想象,虽然说可能这个想法是没有用的,但是他能够让你的思维无限扩延到最后,你就有能力去面对一些事情。
然后想我成为有想法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你的目标一定要坚定,所以当碰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脑袋要转得多快一点,这样子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决定,面对很多事情,我们竟然要打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子,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决定,我们经历的多了,自然想法就多了,去网上多看一些别人的点子,这样子的自己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