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在漳浦沿海的一座半岛,当时交通没那么发达,在童年的记忆里只有成片的木麻黄树林和满地的海沙、清澈的海水与沙地田里的地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每当秋冬季节的来临 ,凌晨4点左右就会有一大批耕海人从码头驶船出去,回来的时候就是满载的紫菜,经过简单加工、日晒就可以食用了。由于地处小渔村,当时也没什么公园、游乐场等娱乐设施。经常节假日和几个小伙伴约一下,带上几片紫菜、几个卖不出去体型较小的地瓜、一盒火柴。来到木麻黄林旁边的沙滩上(现在已经开发成旅游区了),用沙子做成一个窑洞,上面开一个小口(通风使火旺起来),去捡木麻黄须来放进去烧,紫菜拿在小口上面烤熟,等沙子温度很高的时候把地瓜从小口处丢进去,小窑洞弄塌 ,迅速用沙子盖上焖半小时就可以了吃了。可以说地瓜和紫菜一直都伴随着我们成长,在外面漂泊已经十几年了,但是每当看见或者吃地瓜、紫菜的时候就会想起心中的故乡和幼时的玩伴。
我认为天下的美食太多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对我个人而言,喜欢的特色美食也有很多,但最钟情于开封的面食一一千层饼了,说来还有一段难忘的经历呢。在我还是学生时的一年暑假里,我们几个一块去开封打工。几天没找到工作,身上带的钱也花完了,肚子都快饿一天了,先找个工作,解决肚子问题呀,才是当下之急。所以就在第二天早上,来到劳务市场。等了好久,终于过来一个人说,你们是找活的吗?我们点点头。“你们干小摊点吗?”“干呀”。说完就把我们拉到开封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到了摊点,问你们还没吃饭吧?“嗯”“先吃点千层饼吧,充充饥”。老板给我拿了两个,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感觉到全天下的美食,也不过如此了。这就是我爱吃的千层饼,到现在还回味悠长呢。
特殊意义的美食想当然都是各地自己的特色,适合当地人群的口味,对我脑海那片记忆深刻的美食当然是妈妈小时候的大锅大灶做出来的农家美味,很多美食都是自己手工制作,手擀面,包子,搅团,胡锅馍(自己烙的死面饼烩菜吃),手工凉皮,现如今生活好了,很多东西都省事了,成品或者半成品,包括制作方法和流程同过去也是大相径庭,味道上也就会差一些,所以久久回味在脑海里的美味应该是母亲的那些大锅饭,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因为我的老家是河北张家口坝上这边的,从小到大就是莜面,弄点卤<蘑菇肉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小时候去地里干活,妈妈就会做莜面,说是因为吃了莜面比白面耐饿一些,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莜面不好消化。另外拉面,这个对我的意义来说就不一般了,除了喜欢吃,好吃以外,我和我媳妇就是在兰州旅游的时候,在一个店里吃拉面认识的,直到现在结婚生子,所以可想而知了。
记得那是08年的时候吧,去东四十条那边查店,那时候刚上班手头比较紧,记得一个人走着从这家店到那家店,中间呢路过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吃店,看着价位都很便宜就进去了,油泼面当时是8块钱一碗,当时没有吃过这种面就点了一份,那个味道至今很难忘,感觉非常的香,但是没过多久再去找这家店就找不到了,再去别的店吃也没有吃饭过特别香的油泼面了。
从小就看西游记,每每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都会猜想猪八戒到底吃的是个什么玩意,看起来就很好吃的样子,小时候看了无数遍猜是竹筒饭,可是又不像,直到有一次去旅游吃到了这东西,叫泰国香蕉竹。这个就很像很符合猪八戒吃的那个东西了。以前吃不到又没接触过,弄得心里纠结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