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本人是个兴趣广泛朋友不少的人,特别感觉孤单感的时候真的不多。反倒是朋友们孤独的时候喜欢找我倾诉。不过凑巧的是,就在前两天,莫名其妙陷入情绪的低谷,自觉有点hold不住。
感觉眼前的是苟且,远方的依然是苟且,特别没劲没意思。
那么这种情绪下,我是怎么度过的?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1、转变想法。
学的ABC理论,A是这件事本身,B是对待这件事的理解或者说解释风格,C是最后产生的情绪。相同的一件事,不同的解释风格会带来不同的情绪。所以,转变对这件事的解释风格更为关键。
2、学会和孤独共处。
我不觉得孤独一定是不好的,只要我不去伤害他人,这就是我独有的情绪。和孤独共处能让我们对现实有更准确的感知,我们不需要盲目的无条件地将乐观运用到所有的情境中,那会牺牲悲观的好处。
3、遛狗。
家有一只可爱的小比熊,它是治愈我们情绪的良方,我带着它一起在小区奔跑,看它摇头摆尾,活蹦乱跳,又不时地过来蹭蹭你,对你晃晃脑袋的萌样儿,所有的不快乐都会不翼而飞。
4、和朋友一起。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察觉到我的不对劲,她飞快地赶过来陪伴我,送我礼物,请我吃饭,陪我唱歌。虽然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的陪伴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5、将所有的一切记录下来。
以日志的形式也好,以任何形式都可以,记录下来,复盘。觉察自己,感知自己,体会自己。相信自己从这一次的无比丧的经历中一定获得更多的成长。
孤独,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状态。从前有句很经典的话,“君子慎独”。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的解读,“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我倒是觉得,孤独,往往是检验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当万事归于寂静之时,反而最容易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他人相伴固然是好,热闹温馨自然难舍,却也难比得一人静寂时的内心清明。
孤独的日子里,我常常能看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我知道我一直不屈的信念在何处,我知道我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和艰辛,我更知道我在这样的日子里需要如何去提升自我的价值,这才算是孤独所馈赠的最有意思的地方。
在孤独的日子里,一个人,学着去提升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学会做一个明媚的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变得清明而易于相处。凡尘俗世,格格不入并不会使我们获得意外之喜,所得往往是遍体鳞伤。变得柔和,不是让我们放弃自我的棱角趋于圆滑和事故,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价值,不为多余的不必要的事情浪费自己的时间,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在我们陷入孤独的时候,去做一些想做不敢做的事情,去做一些应该去做但一直没有做的事情,去尝试释放自我,突破自我,你会看到,一切都不是奇迹,而是平常。
有人孤独的时候喜欢疯狂吃东西,有人喜欢睡觉不起,有人喜欢找人倾诉,我孤独的时候,喜欢一个人写写字。
我是个容易孤独的人,小学时就开始住校,跟父母交流很少,有什么事也都憋在心里。上高中时,有段日子特别孤独。可能是因为快高考了,我不是属于天赋特别好的那种学生,我需要很努力才能跟的上同学的脚步。而整个家庭对我的期望特别大,那个时候压力很大,但是不知道跟谁说,跟同学说显得矫情,毕竟大家压力都有。
后来,我买了个很小的日记本,装在口袋里,随时带在身边。孤独难受的时候就写上一段。有时候被同学看见了,我就赶紧收起来,因为写日记在当时是女生的行为。他们实在非要看,我也不给,只说记点东西。到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已经写满了整整一本。那些无数个孤独的夜晚,我都是靠这个小本本来度过。再后来,我放在家里,不小心被我妈发现了,我就给烧了,不想矫情的东西让别人看见。
虽然东西烧了,但是这个习惯却被我保持下来了。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在空间写日志,往往越是孤独痛苦的时候,写的文章就越好。在文字间,我似乎在跟另一个我对话,只有他能理解我。
一写就是四年,总共有将近十万字,等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把它们都整理了出来,重新排版,并找同学设计了封面,打印出来,送给要好的朋友。这一次,我没烧它们。
带着最微薄的行李,最丰盛的自己,在世间徜徉流浪。
孤独的时候,抱怨总是无用,不如出去走走,去走遍每一处的地方,你会认识许许多多的人,见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是阅历,更是财富。
孤独的时候,唯有诗和远方,是自己最好的伴侣。
临摹字帖,看着一排排空白的纸张被填满,会有种自己的心也被填满的感觉。
均匀的墨水晕染洁白的纸面,创造一份整洁的版面,遗世独立,灵魂都能升华。
夜晚我很孤单时,总喜欢泡一杯茶,躺在沙发上带上耳机,打开手机音乐电台,静静的听单田芳播讲评书《太平洋大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