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 浙江省 龙泉市, 景宁县, 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 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 南宋 龙泉县龙溪乡 龙岩村人 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 南宋嘉定二年 何澹所编《 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 中国香菇城之称。
“ 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 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 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 向日处出小蕈, 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 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 明代,浙江参政 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 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 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 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
油菜洗净沥干水分,香菇摘洗干净。将香菇撕成小块。锅内油烧热,放入油菜急火快炒。油菜炒蔫后加点盐盛出备用。将油菜摆在盘中,做点造型哈。内重新放油烧热,放蒜粒爆香。锅加入香菇翻炒。
放适量白糖。适量蚝油。炒熟之后关火,少放点鸡精调味。将炒好的香菇倒在摆好盘的油菜上,一盘造型美观、味道鲜美的香菇炒油菜就做好了。
见过很多菜谱上的香菇扒油菜的造型都是整棵的油菜和香菇,个人觉得那样好看是好看了,但能否入味就很难说。我做这道菜每次都挑小棵的油菜,并且每个叶片都分开洗净后再炒,香菇也是撕成小块后烹调,这样很入味。炒油菜的时候要大火快炒,即将出锅时放点盐调味,这样炒出的油菜不出水还能保持翠绿的颜色。
【做法】油菜500克,洗净切成3厘米长段。锅烧热,下菜油,旺火烧至七成热时,下油菜旺火煸炒,酌加精盐,菜熟后起锅装盘。【特点】本菜具有活血化瘀,降低血脂的作用,适宜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食之。
对虾肉50克,油菜250克,姜、葱适量。【做法】将虾肉洗净切成薄片,虾片用酱油。料酒、淀粉拌好;油菜梗叶分开,洗净后切成3厘米长段;锅中加入食油,烧热后先下虾片煸几下即起出,再把油锅熬热加盐,先煸炒油菜梗,再煸油菜叶,至半熟时倒入虾片,并加入佐料姜、葱等,用旺火快炒几下即可起锅装盘。
【特点】此菜具有营养强壮身体的作用,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老年体弱者可常食。
把香菇过水。把油菜焯熟了以后就可以摆盘了。倒油,油热后(8成)把蘑菇倒入。炒到微熟以后,倒到一个空盘子里。做调料:先倒入酱油,然后勾芡,放点味精和盐,再放葱,把蘑菇再次放入锅中。
1分钟后,把蘑菇倒入已经摆好油菜的盘子里。就大功告成了!快速发香菇:在水中发少许糖,再将香菇干货放入,可以再10分钟内发好香菇,更快捷简便。
油菜洗净,沥干水分,香菇切小块。炒锅烧热,放油少许,中火烧热,放入油菜与盐,快炒均匀后,盛盘。另起炒锅,烧热放油,以中火先将香菇炒香,放入所有调料和少许水略烧,盛入炒好的油菜盘中即可。
香菇和油菜我儿子都不喜欢吃,煲汤做馅还能吃点,家常的香菇炒油菜几乎一口都不碰,而我平时下班晚,晚饭喜欢做一些快手营养小炒,为了能让孩子多吃点菌菇和蔬菜,我只好从菜品的色相和味道上下功夫,经过多次试验,这道香菇炒油菜终于能算作是一个成功引起孩子食欲的典范。
准备食材,把油菜择好洗净,香菇洗净切片。锅中放适量油,烧热后放入油菜,加一点盐炒熟,盛出备用。
锅中放适量油,烧至五成热放入香菇片翻炒。加入适量盐,生抽和白糖翻炒至熟。放入炒过的油菜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的鸡精和水淀粉,翻炒均匀即可。盛出装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