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很科学,至于是不是方便,要看你所在的行业,所在的地域。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又称回归年,共365.2422日。
按照一年365天计算(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28天),四年则少计算了大约1天。所以会在第四年加上那一天,加在二月,这一年就称为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这就是“三平一闰”的由来。
按照三平一闰,阳历年的平均长度仅比回归年长度差26秒,所以还是比较精确的。
阳历和地球公转相关,所以基本上每年的同一月份,冷热和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可以指示季节的变更,指导农业生产。
阴历,可以指示月亮的盈亏,潮汐的变化,所以对于临海的渔民是非常实用的。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又称朔望月。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所以阴历定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两者交替出现,均值就是29.5306。
阴历年,即十二个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这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1天。
阴历年(354.3672日)与阳历年(365.2422日)的一年可相差11天,如果采用阴历计年,时差的累积是很可观的。
假使阴历的1月和阳历的1月重合的话,17年后,阴历的1月则对应了阳历的6月。说白了,今年的春节在冬天,17年后春节则会在夏天。
阴阳历,就是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平衡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
我们以前用过十九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式,平衡时间差,所以你可以这样理解,采用农历,每年会提前11天,一段时间后多加一个闰月,差距减小,然后循环往复。
所以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
简单说来,如果你是渔业,用农历更方便,因为你更关注潮汐。如果你是农业,如果你在大城市,一般用阳历方便。
公历和阳历,感觉就老一辈的会在哪里计算,像我父母都很少算这些日子了。而这样的日期,一般也就是在过生日的时候,和计算节气,还有结婚的时候用得着吧,其他时候感觉很少的。因为我一直过的是公历,所以我觉得公历会比较方便以及科学。
就像我男朋友,先不管他是哪一年出生的吧,但从过生日来说,我就觉得很不靠谱了。公历的人过生日,直接就是那一天,而农历的人,每年都要计算以下自己什么时候过生日,一点都不稳定,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会忘了。像他是过农历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三,去年是公历十二月十一日过的生日,而今年的生日就要在十二月三十日过生日了,每年的日期非但不一样,向他还有一年内不用过生日的风险。大家计算农历的时候不但很麻烦,还老觉得让人感觉不科学,甚至让我有一种,一年并不是365或者366天。
平常感觉用到农历的也就结婚了,像我姨妈给他儿子挑了个结婚的日子,明明可以早一点的结婚,大家都可以回老家,但是他们说按农历来说八月二十四比较好,就挑了一个大家都去上学的日子,给人感觉也不好。
可能是在新疆呆久了,所以就会觉得公历会比农历好吧!大家看自己喜欢用什么日历就选择哪一个,但是一定要找一个比较方便的,并且能够记得住的,别在日期上也给自己找麻烦。
就是“太阳历”,它的依据是地球绕太阳的公转,以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个“回归年”,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二十四节气就是一种阳历,它依据地球上所观察到的太阳变化而建立,体现了四季变化。从黄经0度起,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所处的位置就为一个节气,全年运行360°,共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可以精确到某天某时某秒,比如2016年冬至在12月21日18:44:07,这都可以根据公式算出来。当然,我们平时一般按照习惯,把这一整天都当做这个节气。
就是“月亮历”,它的依据是月亮的圆缺盈亏,体现了月相变化。
无月为朔,满月为望,月亮每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就是一个月,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2.8秒。
我国古人常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也叫“阴历”。
但是,纯粹的阴历使用并不广泛,“伊斯兰历”就是一种纯阴历。这种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变化,跟四季的吻合度比较低,每年只有354天8小时48分,每隔2.7年就跟公历差一个月,每年1月可能出现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起来太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