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每次离家返校的时候,老妈都恨不得把家里厨房冰箱里面所有的好吃的都给我塞进小小的行李箱里面。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那年年后开学,明明正月十六才返校呢,可是过了初六老妈就开始着手给我收拾行李了。需要的生活用品咱就不说了,一水新的床单枕巾,还有过年买的棉服棉裤,鞋子什么的,装了一个小纸箱子,准备发快递给我寄学校。
行李箱里面就全全部部的都是吃的了,我们保定定州的特产肠子闷子两大根,说是给同学们尝尝的家乡特产,一根家里过年自己做的腊肠,一玻璃罐子我爱吃的甜蒜(非让带,去学校了怎么吃蒜!)特地给我蒸 了两碗年糕,熏制的一条大鱼,煮好的酱牛肉,给我拨好炒好的一小罐核桃仁,一大可乐瓶的生花生米,还有饼干类,红薯干,大枣,枸杞,自己最爱的巧克力,还有我无意间说好吃的一大包糖果。
临走的那天,老妈起的大早,给自己包了最爱吃虾仁芹菜的饺子,炖了一锅排骨,装了满满的两大饭盒。老妈往里装,我就不停的说,够了够了吃不了。她还瞪我,都是能放好久的吃的,冬天也不容易坏,放着慢慢吃。我还有好多给你准备的,可惜放不下了。去了学校按时吃饭,别舍不得花钱,别净瞎减肥...说着说着,还想哭了呢,最后嘟囔了一句,这么快就要走了,过阵子妈妈去看你...到车站的时候,她还不停的叮嘱着,临走又塞给了自己几张零钱,十块二十和几个一块的。她说,方便到了北京让我做车。额,妈妈考虑的太无微不至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给我们准备的每一件东西,都包含了她无限的不舍和对我们的爱。亲爱的孩子们,别总抱怨他们装太多太沉,这里全是母亲的心。无论我们多大,儿女都是父母最放心不下的牵挂。在外的孩子们,要经常回家看看父母,他们不求别的,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能常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呐,我爱你,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般我们学校开学都是在过完春节没多久,于是我妈就开始准备给我收拾行李了。问我有没有想要吃的,给同学带什么特产,而我其实什么都不想带,就连行李箱我都觉得是个累赘。但是我妈还会想方设法的给我带好多东西,就差没有把家带走了呢!
因为今年我妈过完年要去生我弟弟,所以过年那段时间就开始看要给我带什么了。我记得因为我的行李箱是24寸的,除了一半装衣服,另一半都是空空的。我妈跟我老爸带着我就去喀什的东巴扎转了一圈,因为维族人和我们又不一起过年,所以他们还会开门做生意的。我老爸就给我买了很多的干果,有巴旦木,核桃,无花果,开心果,还有进口的葡萄干和维族人买的有独立包装的麻糖。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我内心是崩溃的,虽然我行李箱很空,那你也不能这么对我啊,毕竟从乌鲁木齐火车站下去,那可是得自己提行李箱,而且我又提不动的。于是好说歹说的,就装了那些干果的一半回学校了。
我妈那时候的意思是,大家开学了都会带一些特产回去,我什么都不带多不好,而且可以把这些东西给老师一些,自己留一些的。反正我是没有拿去给老师,给那些同学就已经分的差不多了。
我觉得可能会因为地域的原因,所以导致大家带的东西不一样吧,让我带干果还可以,如果让我带水果可能就会强人所难了,也幸好我妈没让我带多少,要不会气死的呢!
每次从家里出门,包里都塞满了东西,妈妈生怕自己在外面饿着、冻着,有时候甚至还会偷偷的塞点钱,上车了才告诉我。节后离家,你的行李里妈妈都塞过什么呢?记忆中行李里家里给带的吃的最多。无论是大学时代,还是工作时期,有了孩子后更是如此,大都是家里的土特产,自己住的城市买不到的或者父母觉得家乡的比较便宜的,就会带上一堆。曾经有一阵觉得很麻烦,又不是多值钱的东西,累的要死。现在觉得是一种幸福,只要他们准备的全部带上,有时候还主动的要求他们给准备一些。
上学的时候,回家和妈妈聊天,不经意说出什么好吃,临走前包里肯定会装上。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说同学拿水泡的炒的面粉,晚上十点多睡得,早上五点起来书包边已经装好袋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炒的。结婚后再回家,带回来的就是大堆的白菜,成箱的红薯,新磨的糁子,当年磨的面粉什么的,自家有新下来的菜和粮食,总会想着我们。孩子再大,在爸妈心里还是孩子。
在本地上大学,一个月回一次家,在家随口提了一句在学校懒得买水果,我这次返校是拎着整整10斤水果回学校的,还有各种好吃的,都是老妈特地给我留的
毛巾!!各种各样的毛巾,压缩毛巾,布艺毛巾,无毛毛巾,各种枕巾,面巾,地巾,干发巾,方巾,餐巾,浴巾,毛巾被,,,,,一大行李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