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就是活在权利和义务的交织之中,不管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之中皆是如此。作为子女,幼时被父母抚养是我们的权利;而在我们成年以后,赡养年老的父母更是我们的义务。这就像是一种利益的交换,虽然这样直接的说法可能会有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然而,不管你接受与否,这就是事实的真相。有一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其实也就是这么一个意思。然而,太多的人只愿意享受自己的权利,而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百般不愿。不管是对于外人,还是对于家人,都是如此。并且很难让人理解的是,那些享受权利越多的人,越是热衷于逃避自己的义务。例如那些最受父母宠爱或者说是溺爱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成了最不孝顺的那个。
按道理来说的话,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平等的,可惜很多人并没有养成这个意识。例如那些被骄纵惯了的孩子,他们的意识中总是会认为,父母对他们好,宠爱和溺爱他们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父母就是该对他们无私的付出,将自己的一切都给于他们。可是却不知道,自己也该给予父母以回报,孝顺自己的父母。他们太自我了,内心中只有自己,极其的自私自利。他们不会去爱任何人,不会为了任何人付出。这其实也是他们父母的错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太多的家长根本没有给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这是父母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最后这些个失败的父母更是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首先要说的是,父母对于孩子是应该也一定要付出爱的,但是有时候因为兄弟姐妹多了,就会发生偏爱的现象,像很多父母会发生的情况是偏爱年龄比较小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偏爱有可能是因为年龄小显得比较需要被照顾,而年龄大的孩子反而被我们传统观念赋予了很多责任,比如照顾好弟弟妹妹,这样无形中就会有偏爱的对比。
可又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这个饱受宠爱的孩子经常会是人们口中的不孝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既然是偏爱,那么肯定在家庭中是被保护和骄纵的对象,所以他们往往会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这种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比较自私,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和为别人付出。那么,可想而知,父母的苦心他也不会去思考和了解,甚至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存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内心对家庭所养成的依赖感已经让他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这让他如何承担起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呢?
因此,一个家庭里被偏爱的那个孩子都学不会长大,自然比那些早早学会独立和责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别人口中的不孝子。但是我还是偏向于因人而异的情况,每个家庭和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同样的偏爱也不一定就会导致不孝的后果。主要是父母对孩子偏爱,也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亲子关系是人生的第一段亲密关系。一般0-1岁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样,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会认为父母是最亲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因为父母就是他们的安全港湾。另一方面,由此ta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因为ta有依靠嘛,所以他会更勇敢地去探索世界。孩子在这段亲密关系里,不仅仅获得安全感,也获得父母对ta的接纳和认同。这是很关键的。
不被父母爱的孩子,ta缺乏这种接纳和认同,在ta心里,无论ta多大,其实都渴望被最亲的人接纳和认同。那么,如果不被父母接纳,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让父母接纳,所以,ta的表现就是“孝顺”父母,被人看起来,是孝顺父母,讨父母的欢心,当然ta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就很难说了。
这样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热播的【欢乐颂】,里面的樊胜美就是那样的孩子,在一个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爱。她成人以后,也只是被父母当成是赚钱的工具,源源不断地给家里寄钱。她虽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很苦,不过,因为她想让父母接纳她,爱她,说她好,就还是会“孝顺”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