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默默刷下存在感......网上关于温州方言的介绍分析太多了,我就讲讲一些自己主观感受吧。我在不出温州以前,我没有温州话这个概念。温州七山两水一分田,由于地理阻隔所以方言种类多,差异大!温州话应该就是下图所指的瓯语,但是瓯语之间其实差别还是很大的!所说的浙南闽语和福建的闽南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至于其他几种我不是很了解了就不介绍了。鉴于我自己都觉得自己答得很混乱,先说说同为瓯语温州话之间,不同县市间也有差异,差异大小与地理位置以及是否有山脉阻隔密切相关!上小学以前多住在荆溪(荆溪属于鳌江镇,但我觉得自己说荆溪话)和外公外婆一起,外公外婆日常交流既说闽南话也说荆溪话然后还会夹杂普通话。我现在已经没有具体记忆了,但是我觉得我当时一定痛不欲生,那是三门语言啊!!然后偶尔回父母那里还要听听和荆溪话极为相似的敖江话,我现在都得为小时候的自己掬一把同情泪。具体荆溪话和敖江话有什么区别我现在完全讲不出来了,因为外公外婆都离开荆溪好些年了。但是,我还记得很多敖江话和昆阳话的区别!我至今记得上高中一同学把“拖鞋”叫“鞋拖”,我当时愣了很久没反应过来,结果一问才知那是从昆阳话里面直译过来的,然后我默默想了下好像真是这样子滴。然后后来还有关于“鱼”“洗澡”等词的不同,我们语文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就敖江话和昆阳话的区别都能写一摞!
方言在中国社会中是作为一个社区认同标志而存在的,会说一种社区的语言,被该社区接纳的程度会越高;所以一般人都会趋向于学习其所生活的社区中最被接受的语言。而题干中提到了本题讨论的是在各种方言的交界区,那么社区中被接受的语言实际上是多样的,这样的起决定的要素就是该人父母所讲的语言。父母所说的语言一般是一个人于幼儿时期受到暴露最多的语言,是其最有可能“学会”的语言。当然了,父母的语言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结果于各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大地是一块正圆形的大饼,山川布局和资源分布完全均匀,人类有且只有一个祖先,而且发源自大地的正中心,并且以相同的速度均匀地向东西南北各方面扩散,而且人口增长程度适中,始终不会出现资源争夺,没有社会动荡和人口流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高度停滞,全国人民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话,那么方言的分布可能真的会是渐变的:可能存在边界两侧很短的距离之内方言却大不相同的情况。因为人口是流动的。还有其他复杂的因素会影响方言,比如社会阶级、地理环境、交通水平、行政区划、宗教信仰、族群关系、社会心理等等,太多了。这些都导致语言分布不可能是简单的均匀渐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