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重男轻女,影片里有一个细节,当女儿与儿子一抱着电风扇回家的时候,母亲只有一个什么食物,但是没有给女儿,而是给儿子,说只有一个,当时女儿的表情是相当不悦的。
其实母亲完全在这一点上把那个食物分成两半边,给儿女各半边,就可以解决这种偏心的问题。
电影工于心计地设置了一个二难的选择命题:一块石板的一头,各压着一个儿子与女儿,只能救一个,母亲必须面临着痛苦的选择。
这是电影的眼。但这个眼的合理性却令人质疑。这一点上,我们姑且相信电影这个重要的“眼”的设置。电影意图通过个伏笔,埋伏下一个灾难对人生的影响。
母亲在电影里作出了选择,并且沉沉地伤害了女儿。而实际上,在民间流传着许多这样的二难选择题,比如其中有救老婆还是救母校的选择题。但这种选择题从来没有人真的却面对,中国人采取的办法就是回避,是让事态自己发展。
而在影片里却过于严酷地强调了母亲的选择。她清晰地表达了选择“弟弟”。一个母亲,在此刻会无所适从,会作出一个真正的符合母亲身份的选择。
但这样一来,电影就无法编演下去,于是,母亲为了编导的需要,进行了一次恶心的选择。
其实在天灾面前,人是无法选择的,但电影恶心之处,就在于,它把天灾转化人祸的选择。母亲在地震中本身是受害者,但在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害人者,是害死女儿的人。电影就这样巧妙地转移了灾难的因果逻辑线,而把控诉的焦点对准了母亲。
《2012》中发生的毁灭性的灾难来临的时候,主人公们有在床上干这事吗?《后天》中有如此吗?
我们回过头看看好莱坞电影里,像《但丁峰》、《龙卷风》等等,当里面的灾难不期而至之前,有没有主人公迫不及待地发生性关系?
似乎没有。但《唐山大地震》却用这个少儿不宜的镜头,开始了灾难的前奏,骨子里透出冯小刚挥之不去的低俗趣味。
影片里,当父亲给钱让姐弟俩去买冰棍的时候,邻居的一个大小孩突然冲上来,抢了弟弟的冰棍,然后姐姐反戈一击,推倒了那个抢冰棍的小男孩。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一个情节。是想说明,唐山的小孩就是如此地充满着暴力的抢劫属性?是这个城市的未来一代充满着残忍的习惯?是因为当年生活的贫穷?但即使如此,也不应该导致这种公然在光天化日抢劫行为的发生。
电影既然在灾难发生前的有限篇幅里,就表现了唐山的现实生活里,充满着危机与恐惧,让姐弟俩不敢在外面呆上片刻,那么,唐山这个城市,由里到外都是不安全的。在外面,面临着别人的抢劫,回到家里,面对的是灭顶之灾。那么,唐山在影片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之地。
冯小刚,你对得起唐山人民吗?
《唐山大地震》其实是一个挂着大地震幌子的流水帐作业。在试映的时候,媒体记者谎称影院里哭声一片,其实后有良心的媒体说,这不过是一种忽悠人的谎言。
如果说这样的电影,也能感动人,那么,是太低估了观众。
如果说这样的电影是献给唐山人的,那么,倒不如是这个电影是对唐山人的污辱与丑化。
这个电影的感动人之处,几乎很少见到,但恶心之处,却如骨梗喉,不得不说。
:地震前的做爱
影片里的父亲与母亲说到孩子,不知怎么的,突然间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欲,迫不及待地爬到车子的后车厢里。
然后元妮说:“全唐山就咱俩干这事。”
“车震门”事件发生,然后是大地报复似地发生地震。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突然降临了。而这个电影给人的感觉,正似乎是这不适当、不恰当的“干这事”引起了雷霆震怒,大地发威。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灾难前的发生一刹那,要让镜头对准在中国人的想象中一直与不洁相连在一起的性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