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通过灭绝旱獭来消除鼠疫。因为鼠疫的中间宿主很多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限制旱獭传播鼠疫。为什么旱獭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原因呢?因为它好吃啊,尽管旱獭是二级保护动物,但是耐不住原住民去吃它。皮毛也特别值钱。在草原人民的食谱里,旱獭除毛去内脏,一块烧热的石头塞在腹腔里面,不一会就熟了。肉味酥嫩,入口即化,油而不腻,唇齿留香。此外,碳烤,红烧,清炖,白切都是极美味的。有安全的人工养殖旱獭,大家可以尝尝。大概400元一公斤吧。得了鼠疫的野生旱獭,腋下肿大,行走不便,很容易捕捉。这时候,没有经验的猎人不懂,捉了回去剥皮,感染了鼠疫,就十死无生了。健康的野生旱獭非常灵活,难以捕捉。在野外,他可以在50米外发现人类接近,迅速钻进巢穴中。有经验的猎手,布置套索,才能实现捕捉。捕杀旱獭得鼠疫出事的,都是贸然进入本地区的陌生人,比如建筑工人或者旅行者。他们抓得病的旱獭非常容易,但是又不知道旱獭得病。而原住民则会放弃这种旱獭,只抓难抓的。在晚清1910年,东北大鼠疫。其原因也是大量外地猎手进驻,捕捉了大量得了鼠疫的旱獭。所以,限制旱獭传播鼠疫的一个途径就是,能轻易捉到的旱獭,都不要接触。不光是旱獭,还有鼠兔啊,这些都灭光了,狼吃什么,赤狐藏狐吃什么,中介蝮高原蝮吃什么,草原上猛禽吃什么。
旱獭属(学名:Marmota):大型啮齿动物,共有14个物种。体型粗壮,体长为500毫米,体重4-5千克。尾短为110毫米。四肢粗短,前爪发达,适于掘土。背部毛呈黄褐或淡褐色。春季毛色淡。腹部土黄色。栖息于草原、低山丘陵区。以牧草嫩芽、根为食。秋季啃食茎、叶。一般清明出蛰。早晚活动。出蛰后十天左右开始交配,年产1次,胎产2-9仔。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强,洞道深而复杂,多挖在岩石坡和沟谷灌丛下。从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獭丘。白天活动,草食,食量大。取食时,有较老个体坐立在旱獭丘上观望,遇危险即发出尖叫声报警,同类闻声迅速逃回洞中,长时间不再出洞。秋季体内积存大量脂肪,秋后闭洞处蛰眠状态,冬眠,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动。
四川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方法 应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方法,调查宿主动物及媒介蚤携带鼠疫菌的状况.结果 四川省德格县境内调查发现宿主动物10目30种(亚种);常见宿主动物为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发现蚤类3科7属7种,喜马拉雅旱獭为鼠疫菌主要储存宿主,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为主要媒介,分离鼠疫菌13株;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8份,牧犬血清最高滴度1:10 24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19份,旱獭最高滴度1:409 600.四川省德格县境内鼠疫疫源地面积约4545 km2.结论 四川省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