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前后盘吸虫病是由腹盘科(G矗strodiscidae)人拟腹碟吸虫(Gastrodi'ScoMeshominis)寄生在猪肠道引起的疾病。这种前后盘吸虫是人猪共患的寄生虫,最近在翠匐江苏省高淳县猪内发现,据报导对猪的危害较大。人拟腹碟吸虫雌雄共体。新鲜虫体垩鲜红色或淡红色·体表无小刺,也无明显乳突。虫体外形似瓢状,明显区分为前体;后体两部分。前体较狭,圆锥形,锥端为口吸盘,前体腹面有一四周稍隆起的圆形生殖孔。后体较宽,呈半球形,背面隆凸,腹面内凹呈小碟状,边缘明显,仅在后端正·中断开,留一缺口。口吸盘下为咽,咽管前端两侧各有一憩室。咽管末端有一咽球。两条盲肠后伸到腹吸盘水平处。
虫卵两端较尖细,近乎菱形,卵色淡,一端有小盖,另一端有一结节。卵长134.5-153微米,宽64.6--68微米。剖检可见童虫移行造成的小肠、真胃黏膜水肿,形成出血点及发生出血性肠炎,严重时肠黏膜出现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肓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胆管、胆囊膨胀;在小肠、真胃及胆管和胆囊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童虫。当成虫寄生时,其造成的损害轻微。在结缔组织压迫下,腺小叶的结构破坏致胰腺功能紊乱,胰岛呈营养不良变化。严重的慢性感染常因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胰硬化。黏膜发生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小肠内可有少量幼虫,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胆管、胆囊膨胀,内有童虫。
前后盘吸虫病成虫感染的牛、羊,多在屠宰或尸体剖检时发现。虫体主要吸附于瘤胃与网胃交接处的黏膜,数量不等,呈深红、粉红、或乳白色,如将其强行剥离,见附着处黏膜充血、出血或留有溃疡(图1-32-2、1-32-3)。因感染童虫而衰竭死亡的牛、羊,除呈现恶病质变化外,胃、肠道及胆管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及脱落,其内容物中可检查出童虫或虫卵。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成虫造成的轻微损害,但童虫移行中可使小肠、真胃黏膜水肿,有出血点,发生出血性肠炎。
据对病牛的胰脏进行病理观察,前后盘吸虫病,显示胰脏表面不平,色调不匀,有的部位见有结缔组织瘢痕和点状出血。胰管壁肥厚,管腔缩小,管粘膜不平呈小结节状并有点状出血。组织学检查有粘膜脱落,有些部位可见深入到粘膜固有层的增生的上皮细胞。在充满虫体的胰管内常见虫卵侵入管壁,产生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反应较强烈,有嗜酸粒细胞浸润,也有腺实质的坏死,或因虫卵深入胰实质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将腺体挤向一边,使胰脏呈萎缩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