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除夕,这里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们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庆贺。在初一至初四这四天当中,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称为“送穷土”,山西人称“送五穷”
一进腊月,对春节的期盼一天天强
烈起来,满打满算只剩二十天就要过年了。山西人,你还记得每年过年时故乡的必备曲目吗?大抵不过是吃团圆饭、看焰火、贴春联、赏花灯、猜灯谜之类的……然而正是这些年年都有的活动却深深吸引着我们。合家团圆的年夜饭,红火热烈的年俗,是埋藏在心里最深处的温暖。每到此时就会提醒我们:该回家了。
按照山西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许动火做饭的,因此人们要在春节前把面食准备好。但现在“不生火做饭”的习俗已经改变,但在年前准备面食的风俗还是保存了下来。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历来为人们所重视。除夕,这里家家通宵不眠,谓之“熬年”。次日凌晨早起的人们放鞭炮、拜尊长、吃饺子。饭后出拜邻居长辈,人人见面互相庆贺。在初一至初四这四天当中,扫地土不外倒,到初五清晨才一并倒出,被称为“送穷土”,山西人称“送五穷”。
每逢过年,闻喜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
花馍的制作是颇为讲究的,只见他们成竹在胸,经过一番搓、捻、擀、剪、切、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便从他们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经过点染描画,组合搭配,刚才还是白描的面制品已经花红叶绿,凤翔鱼游,蛇盘狮吼,栩栩如生。
山西好多地方都流传着一句俗话“不出正月都是年”,整个正月里,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山西过年,年味儿真足!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我来说说在山西是怎么过年的。首先,过年之前必须买新衣服,新年新气象,穷人不穷节,所以在山西这种思想还是比较严重的,觉得过年就必须穿好的。另外,在过年之前家里还必须把家里给打扫干净,里里外外哪都弄一遍。
其次,过年之前的前5天左右,家里会蒸馒头之类的,因为北方人还是以面食为主,所以我们吃馒头不吃米饭,每当过年的时候都会做各种各样的馒头,有枣膜还有油炸下的,好多好多。过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对联,家里都会买好多的对联还有福字贴上。
最后等到除夕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就会搬上桌子凳子一家人围着包饺子,然后除夕夜吃饺子,春节第一天早上也吃饺子。等到春节的这天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去给别人拜年,到别人的家里走街串巷,还有人放着鞭炮,象征着一年的红红火火。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山西的新年别有一番韵味。山西的过年有很深的年味,记得小时候,一道腊月二十三,全家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忙起来了。腊月二十三作为小年,我们那里的人要烧香恭送灶王上天,已保佑自己家里来年平平安安。
到了二十五六,我们那里人就要蒸馒头,做家乡特有的面塑。
终于等待除夕那天,上午我们就开始贴对联,贴福字,用松枝,柏枝弄得年火。到了除夕之夜,就分外热闹。那天晚上家里的人会陆陆续续的赶回来,过一个团圆的除夕夜。一家人围在一块吃着团圆饭,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别有一番氛围。
大年初一,我们会早早的起床,和家人一起祭拜神灵。然后点燃年火,年火越旺,就代表谁家来年更旺。那个时候,我们几个人就会相约一块去拜年,感觉十分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