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种说法就不合逻辑。你想啊,如果真是时间越长越好,那我们就把中药都放在火上没日没夜地煮,水少了添水,反正越长越好嘛。显然不是这样,凡事都要有个度,煎药也不例外。
其实你别看熬中药家家都会熬似的,其实这里头讲究可多了。比如说吧,熬药的容器就有讲究,这个很多人都知道,用砂锅啊。可是为什么用砂锅呢?用铜锅、铁锅行不行?我们知道中药里面成分复杂,有些物质能和金属发生反应,比如有些酸性的药物,像山楂之类的,会腐蚀铜锅铁锅,使金属离子进入药汤,影响药物的作用,甚至引起中毒。很多人不知道铝锅和不锈钢锅也是可以熬药的,因为它们的表面比较惰性,但应用范围略窄,碰到腐蚀性强的药物还是不行。搪瓷容器只要釉子没有破口也是完全能够熬药的,所以不用一定追求那种传统的粗糙的砂锅。再说下药材的顺序吧,一般矿物质的药物,比如磁石、石膏、滑石、龙骨等等要先下,矿物结实嘛,要多煮煮,而挥发性药物要后下,挥发的嘛煮时间长了都跑到空气里了,药性就减弱甚至没有了,比如薄荷、冰片这些挥发性药物。唉,你看显然不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嘛,起码挥发性的就应该煮得短。还有些珍贵的药材,比如阿胶,本来也是能溶于热水的,用开水泡化了,等药熬好了直接加入滤过的药汤就好了。如果你跟药材一起熬,很多阿胶就吸附在药渣上了,多亏啊。
如果有特殊的要求,一般抓药的时候医生或者药店都会嘱咐你怎么做。但如果那个医生跟你说中药煮的时间越长越好,你就再也别找他了,准是骗子。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最保险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看中医不吃中药,中药该怎么熬根本不用操心。
和西药类似,中药也需要控制剂量。其中,汤药的剂量和服药量、药物浓度都有关系。俗话说良药苦口,有人因此认为越浓、越苦的汤药,效果越好。其实,浓过头的药,不仅药效不会更好,还可能伤身。
为了让汤药更浓,有的人多加药,可能超量,引起不良反应。还有人认为煎煮时间越长,浓度就越高,但煎得过久可能引起很多问题。首先,容易煎糊,严重时还会把药锅弄坏。其次,中药汤剂在煎到一定程度时,有效成分达到浓度平衡。此时再煎,有效成分不会再溶出,非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还会不断溶出,虽然好像更“浓”了,但并没有增大药效,反而会加重苦味并影响口感,有人喝了还会恶心呕吐。最后,煎得过久,高温会破坏已经煎出的药液成分,影响药效。
正确煎药可达到保证效果和安全性的较好浓度。煎药时,一般浸泡药物的水面超过药物2~5厘米即可,如果有花草类等质地疏松的药物,建议煎煮时再多加一点水。大多数中药都是武火烧开以后,再用文火煎20分钟。
除了滋补药煎煮时间稍长,多数中药不需要浓煎。特别是解表、清热、芳香类药物,煎煮的时间还要更短一些,如麻黄、桂枝等解表药,金银花、菊花等清热药,砂仁、沉香等芳香类药物。风寒感冒者多需要解表散寒,药物煎煮的时间就不宜过长;调理气虚者,补益药就需要浓煎。具体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请中医根据病情确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长煎药时间。
中药煎煮是否时间越长,有效成分就越多?专家表示,煎煮时间应视药物种类和疾病性质而定,并非越长越好。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冯明说,一般中药首煎从沸腾起计算约需半小时,第二煎则可略长10分钟。煎药次数以2次或3次为宜。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则分先煎、后下、不必入煎、包煎以及另煎等各种情况,需遵医嘱。此外,阿胶等类药材与其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应单独将其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后兑服。
需注意的是,药材不必过度清洗,但最好在煎之前加以浸泡,以药材浸透为好。较花、草、叶而言,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浸泡时间稍长些,以半小时至1小时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