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炉目的是排除耐火材料施工后衬体中的游离水、结晶水,以获得耐火材料的高温使用性能。正确的烘炉操作是缓慢地驱逐砌体内水分,不使之骤然发生应力,并应制定具体烘炉措施,绘制正确的烘炉升温曲线,避免无序、任意操作。耐火材料衬体施工完毕后,在点火烘炉前应进行自然干燥养护。其干燥程度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和经历的时间。一般要求施工完成后经7天左右的自然干燥养护,方可加热干燥。自然干燥养护后,炉衬中仍有大量的水分,不定型耐火材料中含有的大量游离水和结晶水必须在烘炉时排出。根据厂家提供的耐火浇注料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浇注料表面水分在80~110 ℃时蒸发,此后排水速度减缓,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到300 ℃时,游离水和结晶。水不断排除,到600 ℃时完成晶型转化和聚合作用,800 ℃时达到设计要求的烧结强度,完全释放热应力。为充分排除深层的游离水和结晶水并完成晶型转化,必须在80、110、300、600 ℃时恒温一段时间。烘炉时,测温点的位置应有代表性,一般设在烘烤温度最高、升温速度最快的部位,同时热电偶端面应与衬体工作面平齐或缩进5 mm左右,以真实地反应衬体温度。在燃油燃烧过程中,当烟气温度升至烘炉曲线要求的范围时,停止升温,恒温烘炉。烘炉时,80~300 ℃这个阶段是烘炉的关键阶段,这主要因为水在110 ℃时变为水蒸汽,此阶段脱水量大,脱水速度快,排出水分速度对浇筑料的影响很大,如果水分排出太快,内部残存水分扩散速度不及表面蒸发速度,内部水也会受热变成蒸汽,产生膨胀,致使浇注料收缩发生龟裂,降低粘结强度,使强度削弱,因此应适当延长这段时间的保温。从110 ℃升温到300 ℃时,应有缓慢的升温速度,升温速度过快,耐火材料表面干燥也就快,大量气化水分无法排出,会产生破坏性蒸汽压力,使耐火材料产生裂纹或开裂。温度到300℃时,结合水和结晶水变为气体,从排气孔排出,因而,要有足够的烘炉时间,才能彻底排除结晶水。
烘炉的目的是使炉墙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防止锅炉运行时由于炉墙潮湿,急骤受热后膨胀不均匀而造成炉墙开裂。此外,烘炉还可使炉墙的灰缝达到比较好的强度,提高炉墙耐高温的能力。烘炉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即火焰烘炉法和蒸汽烘炉法。烘炉时,应根据各种不同的锅炉型号,是轻型炉墙还是重型炉墙,当时、当地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升温曲线。按确定好的升温方案进行烘炉。要注意绘制升温曲线,并将其存入锅炉技术档案。编制烘炉方案、烘炉曲线,对参加烘炉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准备好有关烘炉的记录表。
检查电炉,智能控制器及电源线的导线是否损坏。检查说明书,合格证是否到齐,仔细认真阅读并按照正确方式安装与操作。再是正确将电源线,地线,火线,零线接上,小心别接错。如有长期没使用,或是第一次使用必须要烘炉,使用前确定要保证炉膛内部无污染,避免整个高温炉燃烧。烘炉结束后可进行正常使用。锅炉本体水压试验结束并合格。炉墙砌筑和管道保温工作全部结束,并检查验收合格。炉膛、风道内部清理干净,外部拆除脚手架并将周围场地清扫干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