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桀认为,妻不如妾、家花不如野花香,流连忘返于别宫的琬、琰二女子,常年不回王宫看王后喜妹,导致嫉妒的女人——喜妹,通过情夫伊尹,联络上商汤一起灭了夏桀,这叫做《原配的愤怒》,女主是原配的喜妹,与男一号夏桀、男二号伊尹展开三角恋,却成就了男三号商汤的帝业;
2. 商纣认为,酒林肉池好,饱暖思淫欲,王后姜后贤明,老是阻断人家行乐,于是把原配杀了,小妾妲己扶正,还镇压了姜后的老爹、兄弟,西伯侯父子被牵连其中,一个局外人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了商纣,这叫做《小三转正记》,女主是小三妲己,至于跑龙套的伯邑考还没足够戏份来演三角恋,与男一号商纣是夫唱妇随,跟《原配的愤怒》男女主角根本不一样啊,至于男二号姜子牙整个身心都是筹谋天下大事,男三号周武王整个身心都是为父兄报仇,与伊尹、商汤除了君臣、作乱,还有哪点相似?
3. 周幽王认为,爱江山更爱美人,至于烽火戏诸侯什么的纯属太史公做了一次兼职编剧搞出来的,与《小三转正记》的剧情有点像,废了原配申后、太子,把小妾褒姒扶正,但申后的老爹并没有被镇压,而是成功反杀,为的是拥立与周幽王有直系血缘关系的废太子登基为周平王,这叫做《造亲爹的反》,而且褒姒一直不肯笑,恐怕是被做小三的,就是不愿做小三上位、重蹈妲己的覆辙,这与《小三转正记》的女主差异非常大。
大凡政治宫廷剧,总会有那么几个角色,皇帝、皇后、妃子、太子、皇子、老臣、政敌、谋臣、党羽爪牙,如果这些相同点叫做故事太类似,那可真让编剧、导演们为难了,拍了一部,就没观众看第二部了。 但事实上,我国、外国的宫廷剧层出不穷,依然是同一批观众在津津乐道的观看,因为剧情真的不雷同啊。按题主的意思,《甄嬛传》与《琅琊榜》就变成太类似了,实际根本不同啦。
夏商周灭亡模式中出现的几个女人:妹喜、岷山氏姐妹(琬、琰)、妲己、褒姒。其相似之处在于,她们不是常规部族联姻的女性,而是被抢掠或者被作为贡品送到王身边的女性,这类女性的身份存在争议性,在王室内部来看,这样的女性没有根基,但是如果得到王的宠爱,她们的地位会得到加强,如果她们有亲属或亲信,也会水涨船高,容易引发王室内部的纷争。
桀的故事中桀由于宠爱岷山氏姐妹移情别恋,妹喜心怀怨恨,被伊尹利用。
妲己在纣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不明显,按照《国语》的说法,她是因为纣王讨伐苏国而被献上的美女,只不过周人在宣布纣王罪行的时候强调了“牝鸡司晨”,强化了她的责任。而苏国站到了周人一边。
褒姒的问题则是涉及到立嗣,这是直接导致周幽王被攻灭。
这样的问题一向是统治者头疼的大事,单纯理解为“狐狸精惑主”是不对的,由于某个非正常宠爱序列的女性得到君主专宠,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结构洗牌重组,这确实会影响政局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女人引发动乱并不奇怪。从目前所知的细节来看,夏商周灭亡的故事也各有不同,并不是十分相似。只不过后世举例的时候,喜欢用排比句,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抹平了几个故事之间的差异性。
至于是不是编造的问题,个人认为其故事内核应该有一定根据和来源,但故事具体细节随着时间推移添加了不少细节佐料,这就是所谓的层垒史观。
夏商西周亡于女人之手的历史,主要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而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乃是儒家思想逐渐变为正统的主要时期。中国远古时代与世界其他地方无异都是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世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种情况在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时期依然有所体现,女人占有很大的社会权利与政治权利。而夏商西周时期男权与女权的斗争非常激烈。男人逐渐发觉生殖繁衍活动是离不开男人的,也就开始了正式的向女权社会发起冲击。而时代发展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开始理论化自己的思想体系,并向各国君主实施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诸子百家将夏商西周的灭亡归结于女人,也正是男权进一步贬低女权,打压女权,让统治者防范有权势的女人,防止权力被女方氏族窃取的思想手段。所以,这样的历史有其目的性,但我们无法判断其是否真实,我们没有其他可考的文献,故只能暂且以之为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