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十分正常呀,每个人都很忙。不管别人是想维系友谊,还是基于最基本的礼貌来表达祝福,能惦记着在节日里送个送福,已经很不错了。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节日,都是有纪念意义的,都有团圆的意义在里面。比如,过春年,过端午,过中秋,过重阳节等等。朋友的祝福,是很真诚的祝你幸福,祝你快乐。
朋友秀秀,就是属于消失在朋友圈的人,基本上只有节假日,才会有祝福语的交流。“嗨!今天是端午哟,记得多吃几个酱肉粽”“好啊,你要多吃几个牛肉粽哦”。这是我们两个人今年端午节的对话。
她是我大学时期的同学,曾经一起竞聘班长,两人都落选了。她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我们很要好,但是我不会和你一起逛街;我们很要好,但是我不会和你一起吃食堂;我们很要好,但是我不会赔你泡台球吧……
她是个很独立的人,生活中不喜欢结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较浪费时间的,也可以说是特立独行了。我们思想交流很OK,学习上的探讨也很合拍,甚至连交上去的影评也常常能get到一个点。
但是,我们玩不到一块儿去。她喜欢跑步,夜跑,绕着大操场一圈一圈的跑,顺着跑烦了倒着跑,不厌其烦,日复一日都能在操场往见她的身影;同样的时间,我却在操场旁边的台球吧酣战。
她还喜欢爬山,学校后面的大山,基本上一周一次,满山的柚子,和大片蔬菜。我喜欢在图书馆睡觉,对没错,是睡觉。固定的地方是四楼的外文史资料室,因为基本上没人来看这些似乎很枯燥的书。
尽管这样,我们依然很要好,把彼此当成好朋友。那时候,经常用QQ彻夜长谈,从《文心雕龙》到《春晓》;从家里那本难念的经到文学概论海归教授的八卦,几乎无所不谈。和她的精神交流远多于其他人。后来她嫌室友吵,又无法有效的沟通,去了校外租房子住。
暑假留校学车,我去她那儿挤了一个月。惊奇的发现,咦,她做得菜超级好吃!炒的,炖的,蒸的,煮的样样拿手,我只会煮加水加调料包的火锅。后来,毕业了,各自回到各自的家乡工作,自然而然的就散了。也没有刻意约过,跨越千里的聚会。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告诉题主。有一种人,过了一个阶段,没在一起生活,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圈子。也许就无话可聊了,也不用刻意尬聊。但是心里依然记挂着彼此,深深记得对方的喜好憎恶,时光不管走多远,感情都不会变。
这个有很多种情况。
我觉得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懒。
平时基本不怎么联系,只有过节的时候才发短信,那还有可能是群发的。而这种人往往是很懒,懒到不想把通讯录清一清,当然若是加上你的姓名那还算是不错,说明对方还是有诚意的,当然这种诚意很可能表现在他看了通讯录才记起你的名字。不管怎么说,人家过节也是跟你联系了,发了祝福,说明还是很在意你的,没有把你通记录里移除,这种懒惰有的时候也挺可爱的。
在有一种情况,就是心里惦记你,但是平时不知道怎么关心对方。这种主要表现是,不光是重大节日比如春节、元旦、中秋,甚至平时只要过节就要发祝福短信,什么端午、七夕、圣诞节、复活节,中外节日都不会落下,恨不得清明节都来一发,用来刷存在感。这种人,我只能无语了,虽然不能把他删除,但是我只会回个谢谢,想追又没有勇气,光祝福有什么用啊?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觉得平时没必要联系。
有很多人其实心里边是比较抵触联系的,但是又觉得过节不祝福不好意思。比如以前的班主任老师、离职了的同事、很久不见的同学,以前也是有感情,看到名字也不想把他们删掉,但是联系起来没有共同语言,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好用过节祝福这种来表示一下,我并没有忘记你呀。
我们在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人,陪伴我们走了一段路,然后又分开,对于这段感情能保持多久,谁也不知道,节日一段祝福,只是表示曾经相识,不必太在意了。
这种人性格低调,不善于言辞交际,也不爱关心别人的事情,事事存于内心;或许是自己过的不好,嫉妒心比较强,觉得事事都赶不上人家,心里暗暗地较劲;或许是自己过的很好,性情高傲,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怕别人粘与…总之这种人不能算是高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