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一下个人一点肤浅的理解:
也许你未必一定要把科学和哲学 当成是相互独立的学科来看,如果你站在时空发展的视角来观察,也许会觉得 科学的由来只是哲学演变出的细化部分。那些古老的哲学命题也许还在以不同的方式被提问,只是不再是由哲学家回答你了;因此 前人的哲学 尤其是西哲 可以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考脉络,这对于你而言对理解世界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样子 会很有用。但是 其中更多的却是糟粕,比如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笛卡儿的精神实体 康德的先验时空观(已经不能解释如今发现新的问题 但是依然占领着许多人的世界观)。所以 我觉得学习西哲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不仅要掌握一堆翻译过来的术语,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去取舍,最终学了还只是为了了解个脉络;当然 如果你只是想用哲学 解决生活的困惑,那么生活无处不是哲学 回到生活中去阅读生活(或者阅读大量的书籍)。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人生哲理(其实不过是想让你从实践中选择一个真理 用来自欺而已)。不论 老庄 孔子 的哲学有几成是后人的(或者你自己)的附会,我想给你一个建议:努力把他们放在自己原本的环境去分析,否则承认你对他们的理解是你自己处境的产物。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你会觉得 尼采和儒道 没有什么差距了。我想是你把他们融会以后,变成了你自己的比较(最经典的是喜欢把庄子和存在主义比较的,可是存在这个系词的出现大概也才是近代的事情);说到底 当代哲学的意义和以前还是一样, 思考问题。只是诸如 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被我们称为科学了、人心是什么被称为心理学了、语言是什么、意识是什么都被人抢了。最后还剩下存在是什么,在大家得出 存在先于本质 的结论之后,就开始散伙了。
哲学讨论的是已知与未知的边缘问题,在古代,物理,医疗,语音,历史.政治这些都可以算是边缘问题。.后来随着发展,这些问题渐渐的可以从哲学中独立出去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但是人类依然不断的有新的边缘问题产生,将这些在哲学中讨论,等到找到一定的方法了,再开始做些实验,之后再独立出去,哲学虽然费脑子,读那些书本虽然让你掌握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但是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真正的哲学还在于你自己,你是怎么看待这些边缘问题,你给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这才是重点如果你只是像电脑一样复制了别人的思想,那你也只是一个高级硬盘罢了。我小时候也觉得西方哲学才正统,可是现在我知道了那些一大堆基于文字的演绎的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让脑子动起来的程度是区分哲学高低程度的标准,那么有数学在哲学的存在毫无意义。获得真理不是一定要通过那些定义和概念,书本中可以得到知识,生活中更加可以悟到真理,而且往往比脑内演绎出来的奇怪而飘渺的理论是要更加有根基的,而东方哲学在我看来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年纪大的人一点哲学书都不读,但是他们的智慧是非常高超的。
根据“两么说”,西方哲学、古代哲学偏于世界观,或者说偏于“什么”或“什么”“真”,反正要追问、回答解释“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于是很自然地,当“什么”解释不了的时候就变成神学,解释得了就变成科学啦……总之西方哲学偏于“什么”到“怎么”,偏于先“真”后“好”……但我们现在知道,科学才是最擅长回答“什么”“真”的……于是哲学只好让位,撤退,跟科学分家,从世界观改弦更张——走向价值观,走向“怎么”了。简单说就是,哲学由“什么”“真”转向“怎么”“好”啦……所以现在哲学成天就研究正义呀,公平呀,“一辆车是走正道撞死20人,还是走岔道撞死2个人”之类,变得婆婆妈妈啦……
当代没有独创的哲学,只有对现存哲学结论进行选择与加工的学术。
哲学其实就是把生活表象生灭过程规律总结简化下来就是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