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量子噪声无法避免, 故在选择曝光时要兼顾噪声和曝光剂量。在不影像诊断的前提下, 选择较小的X线剂量, 减少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辐射, 保护X线球管、发生器等设备。而当需要看对比小的组织时, 在X线设备容许范围内选择较大的曝光剂量用以降低噪声, 提高细小组织的可见度。3.4 图像后处理技术影像数字化后, 可对图像进行调节: 如图像的反转、放大、缩小, 调节窗位窗宽以及长度和角度的测量,要慎用边缘增强和大、中、小参数, 参数增加会造成肺纹理增多的假象。对大小部位悬殊时, 不要过分要求高对比度, 以使小体积较薄部位黑化甚至没有该部位的影像, 如膝关节后处理时过度调节, 正常的髌骨下缘被处理的犹如缺口。
理论上有价值,临床实际应用中没啥价值。理由:临床出现症状的时候肯定是直接超声mri,dr没有诊断价值(有好的就不看差的)作为筛查即使出现异常如果没有症也许不会理,临床上对于这个数据基本不看不用偏远区域也许有用,但也仅限于提示如伴有症状会转诊进一步检查意义还是有的,可以提示可能的心脏疾患,接下来可由心超,心脏MRI,心功测定等来进一步明确,。但是,诊断书告诉我们,人的体型分“超力,普通,无力”三型,每型对应不同的心形,垂形,斜形,横卧形等,对于超力型体型,心胸比0.5就可能是正常,而垂形心,0.5就可能有心肌肥厚或心腔扩张。致于心胸比是否过时,是的,有点落伍了,现在的CT,核磁横截面能更清楚地看到心脏壁、腔的情况,但是做为最初的指示,心胸比是过时但是仍有效。还要结合胸廓形态,吸气程度和心脏形态看。最近刚好在一个没有更先进设备的地方工作,所以个人觉得还是很有作用的。优点是可以结合肺血情况鉴别左右心衰,筛查肺心病。在以肺部疾病就诊的患者中也可以搂草打兔子。缺点是无法直接确定瓣膜情况,心肌厚度等等,都是间接征象。值用来衡量图像的色差水平,这个值越低说品质越好。0-0.5:可以忽略,肉眼难以辨认出;0.5-1.0:很低,只有受过长期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勉强发现;1.0-1.5:中等,高倍率输出时时常看到,中等镜头的表现;大于1.5:严重,高倍率输出时非常明显,镜头表现糟糕。 由仪器测量的颜色座标系计算色宽容度和色差之业界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