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扬灰层”这个概念进行检索发现,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网上的一个帖子发表的所谓的售楼小姐的选房秘籍,对“扬灰层”的说法是高层居民楼中污染物易于积累、浓度较高的楼层。实际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测量,都不存在这一概念。有个相近的概念是“大气边界层”,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溶胶或颗粒物浓度较高。举个例子,大家坐飞机的时候会觉得天特别蓝,就是因为飞机已经飞离大气边界层之外。居住建筑的9-11层在30多米高度,而大气边界层高度在数百米到数千米,这一高度远高于居住建筑的9-11层。而且大气边界层通常具有城市高于远郊、白天高于夜晚的特点,并且随着温度、气候、风速的变化而变化,并不会停止在某一高度。即使在大气边界层内,根据很多测量结果的研究表明,污染物的浓度总体上随高度呈递减趋势,并不是累积在某一高度。其中,PM10浓度的递减趋势快于PM2.5,尤其在郊区等远离市中心的地区较为明显,即一般情况下,在空中没有污染源的情况下,楼层越高,空气相对越干净。对于常见PM1,PM2.5和PM10浓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研究,有数据显示当高度达到80m左右处(约26层楼高)时,PM1、PM2.5和 PM10浓度衰减分别能达到20%、38%和40%左右,但对于市中心而言,由于城市内楼间距密集道路狭窄,市中心易于形成城市峡谷的街道。
通常在我们专业上表征近地面空气混合高度的概念有两个:近地面层和边界层。较常用的是边界层;气流流过粗糙的地球表面,形成充分发展的湍流边界层,把湍流输送其中重要作用,并导致气象要素日变化显著的低层大气定义为大气边界层。从污染气象的角度,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边界层就是地面排放污染物在垂直高度上混合的最大高度,边界层越高,混合的空间越大,地表空气质量越好。边界层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对流比较强的条件下可达到 1000m 以上,静稳条件时只有 300~500m,最差时可能只有 50m 左右。边界层也存在日变化规律,一天中午 12 点左右边界层最高,夜晚边界层最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每天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差异没有非常大,但是重污染天污染物浓度会一下子升到很高,能见度迅速下降,和气象方面有很大的关系。
什么扬灰层,没有科学道理,屁话。灰尘能飞这么高吗?每层都有灰尘只是多少的事,
其实每层都有灰尘,不管是底层还是二十几层你开窗试试!
扬灰层确实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