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大学十六分之三的时候:跳出传统名利枷锁,大一下刚开始狠心退了校学生会办公室(退的时候组长说可是从400人中选出来的啊,我咬牙还是奔了)、院学生会办公室、院学生会主席团助理试用期。然后一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国体看冰球比赛、去国际田径赛做语言服务志愿者、去地坛感受史铁生……而不是为不知道是谁的梦想而卖力。充分利用所在城市资源。城市资源当然还有旅游。我配备北京旅游手册,人文历史科普景观去之前我也会有所调研,比如天坛、地坛的对比研究我发现十分有趣,选其中一点发现来说,天坛相对故宫南面,地坛相对故宫北面,以应“天南地北”之说。(我现在也开始记录行程啦:丁行者在北京之孔庙与国子监……)参加北外英语文化节微小说大赛,去年我们的文化节是三行情诗那个。(后来得了一等奖嗷)和同学创办十三香書屋(中国大学生文学社),我们的理念就是为每一个平凡的大学生个体实现“立言”的心愿。把我宿舍的小天地打扮了一番。尽管也就是4年,但我希望它温馨如家。首先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花卉市场,买了绿萝和多肉植物等,还买了孔雀鱼,又从家里带了自己写的毛笔字,加上以前拍立得的留念和在旅游景点拍的照(如景山公园、天坛公园拍的格格装、大观园拍的黛玉弹琴装。参加国学社,每周读《论语》。同学笑我又要去念经了。(现在我在国学社活动部做策划,将中国传统节日与古迹和国学结合的出游活动。我很喜欢这里能将我的构想实现的氛围~比如中秋节我们组织大家去赏月、重阳节去登高~)拥有贫穷但自由的青春。
大二的时候觉得不应该这么玩下去,就去实习了,回来就和宿舍哥们组了个工作室,天天熬夜的给浙江的公司做设计,想想那个时候什么事情都是大家自己上,我们的友谊也是在那段时间培养出来的,晚上吃吃泡面,抽烟,然后画图,哈哈,后面读《乌合之众》明白为什么当时那么有干劲,因为团队的行动力总是强于个人,而且团队内的人会相互影响,那时候一起翘课去浙江跑业务,出差去谈方案,呵呵,,,现在想想回忆特别美好。大学毕业那个,和其中的两个兄弟觉得怎么也得纪念下大学结束吧,所以准备了3天,什么装备都没有。我还穿拖鞋,就很冲动的决定要搭车去拉萨了,后面还真的让我们完成了,感谢一路上帮助的人啊。呵呵。完美
大学一年级坚持每天早起听英语,跟着磁带和广播模仿英语发音,背诵英语文段。一年多几乎没有间断过,我也从nlr不分,平翘舌不分,元音不准确,张口说英语就有人想笑,到双语演讲比赛获奖,到专业八级优秀。我个人觉得挺值得自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