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城市是北京,过年都是最快乐和最值得期待的日子。尤其是80后,在那个物质还稍显贫乏,但人们精神已经极大解放的年代,过年,意味着可以吃上最可口的饭菜,穿上崭新的衣服。当然,印在80后记忆深处的,最是那些让过年气氛愈发浓郁的年俗。祭灶神,守岁,关财门,团年饭,拜大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对应的活动和仪式,在这些活动和仪式中,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和活动聚在一起,或是一起准备过年的食材迎接新年,或是一起祭拜土地和祖先,追思往昔,或是一起把盏言欢交流情谊。
烟花,爆竹,年夜饭,玩小时候最喜欢玩的那些小烟花。穿着新衣服新鞋子满大街小巷的跑。个人特别喜欢刘珺儿和卓依婷的新年歌,真的超级有年味的,所以每次过年都会放。
然后
去看热闹,看表演,或者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贴春联,挂灯笼。
听说很多地方不给放烟花爆竹了,我们这边老家是乡下的,所以可以放。而且年味很足。特别是除夕夜十二点整,四面八方的爆竹声响彻云霄,烟花绚烂绽放,万家灯火阑珊,真的很喜欢,每次都特别希望时间停止,希望画面定格。
过年第一等大事是走家串户去拜年然后收红包啊哈哈哈哈哈哈(当然那是小时候了,现在上了大学估计已经没有红包可以收了唉)和小伙伴们买炮放,一两块钱一盒的擦炮、摔炮,噼里啪啦的年味一下就浓起来了小时候妈妈很少做肉给我吃,所以过年的时候能吃很多肉也是很美妙的回忆呀,虽然现在喜欢吃素的说起来,看到一种食物一下就能感受到年味的,恐怕非带鱼莫属了,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炸带鱼,怀念当年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北京,对于我来说北京的年味有以下三点:
1.包冻饺子 北方过年,有种活动叫“包冻饺子”。每当家家户户开始集中起邻居朋友开始包冻饺子,那就快过年了。
2.贴春联 每年家里的春联都是爸爸带着孩子们贴的,春联贴上了,年就到了。
3.放鞭炮 早年鞭炮还没有被禁,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从早上四五点钟到半夜,爆竹的声音和燃爆竹的味道,就是浓浓的年味儿。
老家江西,80后!记忆中的年味: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满村的拜年,接烟,捡爆竹!那会家里都不富(当然,现在更负)!过完小年,左邻右舍就开始忙活了,那个年代,过年大多数吃的都是自产自销,杀猪、杀鸡、宰鱼……磨豆腐,做米果!还有:年初一到初七是不能杀生的!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年味!你呢!贴上你的城市地标,一起分享分享那些消失的年味。
过年有肉吃,年三十会煮个大猪头,猪脚,猪尾巴,大块的猪肉等,用平时煮猪菜的大锅煮,然后就可以接着吃一个星期。另外二个小锅可以煮条鱼,年年有鱼嘛。再煮一大锅米饭,而且当晚一般不怎么吃饭,就只吃肉,然后剩下的米饭,也是年年有余的意思,后来条件好些,可以再用个锅煮只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