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首先,外界的刺激分别有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专家们认为,“从这个刺激到购买者做出相关的决策,比如选择什么品牌,从什么渠道购买,什么时间点购买,买多少,之间有着一个“消费者黑箱”。”这个“消费者黑箱”的因素有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
我们举个例子吧。设想你是个五六十岁的老阿姨,在逛超市。你看到土鸡蛋在促销,你会想到自己家的冰箱里没有鸡蛋了(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你对比了几种鸡蛋的价格和质量,你发现xxx牌的广告打得比较多(这是产品的促销),价格也比上次来的时候降了很多(这是收集信息),你觉得这是物美价廉的鸡蛋,今天天气不错,你愿意拎很多鸡蛋回家(决定购买多少数量的鸡蛋,决定什么时候购买)。买回家后,大家普遍觉得这次的鸡蛋不够新鲜,以后还是不要买大打折的鸡蛋了,便宜没好货。(这是购后评价。)
相比较平时,节假日会有更多促销活动。节假日会放大你的需求,如果你是看重性价比、对价格敏感的人群,或者家庭成员较多,对日用品需求量大,就会更倾向于消费。如果你像这位阿姨一样经历过节假日促销买到质量不好的产品的话,可能就不会再购买了。
平常人们都会有所克制,那么当然需要某些“契机”不再那么克制咯。就像一年只过一次年,攒了一年的钱,给谁买一点“本不那么必要”的东西表达爱意、或者犒劳,人生的乐趣不正在于此嘛。永远的克制,总要有“奔头”和松懈吧。多么开心的一件事。
我相信大部分过年消费激增的都是属于潜藏已久的欲望通过一个你信我信大家都信的理由得到了完美释放。正所谓五一十一不算事,光棍十二一口气儿,待我忍到除夕夜,一句过年全泄气儿。
我们潜藏着的非理性行为,也是主要原因,大多数时候都我们会给自找理由让自己去消费,去放纵自己,而节假日就是一个好理由让我们去放消费来奖励自己。
会,因为会给自己找理由。比如,春节就是毕竟辛苦了一整年了,总得犒劳自己。再比如,情人节就是男人不给买自己总得对自己好一点吧。
当然了,上街买衣服的借口又多了一条:一年就过一次新年 辛苦了一年 还不能对自己/爸妈/男票/女票好点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