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名言未听过,这是第一次听,感觉它充满智慧。我从此句进行一下论述。
(一)独立不等于脱离
1.人的独立是独自立身。
2.人的独立不是孤立。
3.人的独立应找到社会定位(即责任)。
4.独主是做现实中理想的自已。
(二)精神基于信仰,是梦想的载体。
1.信仰是方向是选择,不同于拜神。
2.精神是梦想的发源地。
3.精神是面对现实与生活的动力。
(三)自由是权利与责任
1.自由是社会赋予。
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3.自由是自已存在的理由。
4.自由是自我价值的来由。
(四)思想是包容。
1.世界是多元的。
2.价值是多种的。
3.人生是多重的。
我对这两句话的评价不高,这两句话容易造成混乱。譬如说初中数学,那些公理定理公式怎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然据说平面几何的第五公理被怀疑而发展出非欧几何,这当然是厉害的了。但是如果我们对平面几何都怀疑,是建立不起几何学的。因此,我不赞成这句话,我还是相信博学深思明辩笃行,当你对不同学说都了解并试着统一各学说与现实对照,发挥想像逻辑推理能力,自然会有独立与自由。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给王国维纪念碑上题写的铭文,是表彰王维国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现在却成了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搞离心叛道的口头禅。他们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来反对党的领导,好像他们比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高明。其实那些高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什么也做不出来,只会空谈误国!他们离开工农大众一天也生存不下去!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是人類社會進步之動力源……然而,若实現對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统治不易。有个辩法己經被附注實踐,一是把獨立精神垄罩在主義光芒下,不讓人知道不該知道的事情,以防自由思想的泛滥。二是以“人窮志短,馬瘦毛長”為治國方略,賓行國富民强,百姓小康 ,不能讓百姓太有錢;錢多了胆大,都往跑外国跑。三是……😄😄😄
没有绝对的独立和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中国人就连相对的独立和自由都没有。
我们有阿Q之精神,有领导讲话精神,就是没有独立之精神。
我们有封建之思想,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没有自由之思想。
百年已去,德先生,还未安家,赛先生,还没落户。
革新尚未成功,诸君仍需努力。
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主要要体现在他在求真道路上的纯粹性上,这可能是做学问的人最需要的,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最难具备的。我觉得,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不会对环境漠然置之,但多会和环境保持必要的距离。






